您的位置:首页 >公共 >

一城双站火车通达四方 46本“铁路日记”见证兰考40年变迁

2021-06-30 10:26:18 来源:河南商报

你记忆中的兰考车站,是什么样子?

电影《焦裕禄》中,风雪夜,灾民拖家带口挤火车,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

而如今,兰考早已脱贫摘帽,一城双站,火车通达四方。兰考站铁路职工刘丙振,40年写下46本日记,见证着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和兰考人民生存状况的巨变。

40年,46本日记见证兰考变迁

“1981年7月,兰考增开至连云港的旅客列车,以后就能在家门口坐着火车去看大海了。还没有见过大海,充满期待!”

2021年5月18日,兰考站铁路职工刘丙振翻开发黄的日记本,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夏天。

刘丙振的爷爷是一名老铁路,1927年就在兰考火车站工作。今年56岁的刘丙振,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的情感溢于言表。

1981年,刘丙振爱上了写日记,凡是与铁路、与兰考相关的大事要事,他都要记录在日记本中,这一记就是40年,记了46本。

“1984年11月14日,天气晴,明天就要奔赴军营了。兰考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等我服完兵役,一定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入伍前一天,刘丙振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刘丙振1989年退伍,1992年接过父亲的信号旗成为一名铁路工人,在工作的29年中刘丙振见证了铁路的六次大提速和高铁迅猛发展,安全接送列车15.68万余列。

“从小就听爷爷给我讲焦裕禄,讲兰考,讲治‘三害’,讲陇海铁路,爷爷常说,如果没有焦裕禄,在万里铁道线上,兰考火车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小站。”刘丙振说。

刘丙振一家从1927年在兰考火车站服务至今,历经四代,他的爷爷、爸爸、他自己以及他女儿,与车站默默相伴,见证着兰考百姓由苦难步入幸福。

“务工专列”一去不复返

兰考稳步脱贫的过程伴随着铁路发展的足迹。

在兰考火车站二楼的站史厅内,一张摄于上世纪60年代,兰考群众穿着破烂、背着行囊出门讨生活的照片,和当下形成了强烈对比。

直到本世纪初,打工外出,特别是赴新疆摘棉的群众每年几乎定时将兰考站塞满。“抛家离舍去挣钱,很不容易。”刘丙振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场景。

“那时,当地政府组织群众赴新疆摘棉,兰考站每年运输棉农近2万人。如今,政府不再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相反鼓励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刘丙振说。

2016年,郑徐高铁开通,兰考南站投入使用,兰考步入“一城双站”时代。

现如今,便利的交通给兰考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个个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建起来,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多家上市公司落户这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增收,拔下穷根。

“以前大家都不愿让孩子们留在这个贫穷的地方,现在交通便捷了,年轻人自愿回来工作生活。”刘丙振坦言,务工专列在兰考站已经渐成历史,旅客大多坐火车外出求学、学习经验、招商引资,最后还是要回到兰考发展。

今日的兰考,令人刮目相看。企业来了,产业多了,家门口就能上班;环境美了,庭院靓了,乡村胜似休闲地。越来越多的兰考人留在当地就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兰考人返回家乡创业,更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在兰考定居、兴业。(河南商报记者王访贤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