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区域 >

罗振宇2021“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躬身入局橘”

2021-01-05 11:00:53 来源:中国企业家俱乐部CEC

— 5 —

今年我遇到的更有意思的视角,是梁宁老师带给我的。

她说,2020年,很多事情还没有定论,但是有一件事情是铁板钉钉的,那就是关于自主创新的战略决心。这是这一年我们拿到的最珍贵的果实。

你还记得前些年吗?在很多领域,要不要搞自主创新,这事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自己做,不如买,买的便宜。也有人说,自己做,太难,机会过去了,不太可能。还有人说,加入全球化,跟他们互相依赖,不就行了吗?

但是到了2020年,这些争议消失了。自主创新成了共识。请注意,共识这个东西一点也不虚。共识的背后,意味着一张张的订单,一笔笔的投资,一个个的政策,放在做好准备的人的面前。

这是一张在今年流传甚广的卡脖子清单,你翻过来一看,这是什么清单?这不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清单吗?

今年我在向红杉资本的沈南鹏请教的时候,我还有点忧虑,没想到他特别兴奋地跟我说,今后几年的市场机会都特别好。我还以为他讲的是投资项目。他说不仅是投资,是这一代理工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机会特别好。

你想,放在前几年,他们毕业,最好的选择无非就是去那些大厂。而今年呢,你就看这张表嘛,无数个新的机会窗口打开了。那些卡脖子的点,都需要国产替代。

那就意味着一个个发展神速的创业公司一定会诞生。所以,这一代大学生还犹豫什么呀?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加入呀!

— 6 —

越了解中国创新的现状,我们就越知道,中国创新的水位是在不断抬升的,我们就越没有那么恐慌。

你就想,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科技虽然有短板,但是并没有缺环。几乎所有的被卡脖子的领域,中国都有国产替代企业,不信你去看看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名单。

再加上庞大的科研经费投入。再加上全民自下而上的创新热情。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过去,力量可能还比较分散。而2020年,突然有人告诉它,打这儿,打这儿,把靶心都给画好了。你说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张在今年流传甚广的卡脖子清单,你翻过来一看,这是什么清单?这不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清单吗?

这就是长大以后的中国创新的样子:长大以后,我们能够把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机会清单。

法国作家加缪的一句话,也许可以把我们此刻这种复杂的感受呈现出来,他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第五部分:线下的价值

— 1 —

2020年有一个最大的共识,就是"数字化"。

所有的数字化平台,今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那真是我们熟悉的那句歌词:你问我将要去何方?他们都指着数字化的方向。

今年,无数人跟我说,罗胖,还是你们好,得到APP的业务在线上,不受影响啊。我只能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笑一笑,外表十分淡定,内心慌得一塌糊涂。

你们无法理解一个“年近半百的过气网红“的感受啊。线上世界的残酷,只有我们线上世界的人懂。

我们动不动就说,所有行业都值得用新平台重做一遍。但是重做一遍的方式呢?好像也没什么新鲜,就是在新平台上开个号,然后攒粉丝,然后等待遥遥无期的变现。然后等待下一个新平台再开个号,再攒粉丝。

可怜我老汉一把年纪,真的追不动了。线上的问题,其实我们也都懂。来得快,去得也快,价值成长很快,但是沉淀和固化很难。

更重要的是,一代平台,除了头部玩家,大多数人都在吃瓜。

好吧,新时代那么多平台来来去去,老汉我跑不动了。望着远去的马拉松队伍,我找了个花坛坐下来,突然听到了这么一句话,来自英国摇滚巨星大卫·鲍伊:“音乐这东西将变得像自来水或电一样方便可用……你们得做好要办很多巡演的准备。”

对呀,音乐这个产业,这么多年,被数字化按在地上摩擦。就在过去几十年,他们为版权,打了多少次官司,那些明星骂了多少次街。

最后呢?就是鲍伊说的呀,线上的音乐真的像自来水和电一样,既方便,又便宜。那什么在为音乐人挣钱呢?换句话说,什么是真正为音乐产业创造价值的环节呢?反而变成了线下。

过去40年间,演唱会的平均票价上涨了400%以上。今天的那些全球摇滚巨星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演唱会。

— 2 —

这事儿对我启发挺大的。所以今年我们做了一点反方向的尝试,我们往线下跑,搞了一个《启发俱乐部》。

就在北京SKP商场门口的得到学习中心。每周三晚上8点,我在这儿讲一场,线下卖票,线上直播。这个现场很小,不到100个观众,这规模是怎么也扩大不了的。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么干呢?刚开始,我只有一个朴素的直觉,我在这儿一直讲,讲十年,也不止是周三我一个人讲,我的目标是每天晚上都有老师在这讲,把它给填满。那十几、二十年后,它应该就是一个不错的景观。

你想,北京SKP,什么所在?今年可成了全世界销售收入最大的商场。我们这帮人要在这个全人类消费文化制高点的门口,偏偏搞出这么一个课堂。一直在这儿讲,咱就成了个学习钉子户,我想想也挺兴奋的。

我就喜欢看你,明明想要买包包,却不得不和我一起终身学习的样子。

— 3 —

问题又来了,虽然我们刚才说,二十年后它有可能成为一个景观,但为什么?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之外,是哪些因素,有可能把它造就为一个景观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直到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当天,我听说有一对观众是一起来的,那是一对父子,而且那天是孩子的生日。孩子是个初中生的样子。

我很开心,就问那个爸爸,您是我们得到APP的重度用户吧?

结果爸爸回答,其实不是。APP刚装上。然后我就问那孩子,那你是我们的重度用户吧?

孩子说,我是跟我爸来的,我也不是。

那个爸爸说,我就是想让孩子看看,一个人好好读书,而且能把读书当成自己的工作,是个什么样子。那个孩子说,我爸爸特别希望我来,而且我生日这天,我也想和我爸一起聊聊。

当天,我迎来了两位消费者。1760块钱的GDP,真实地被创造出来了。但他们消费的,并不是我,甚至都不是我当天讲的内容。

我提供的只是一个工具。他们用这个工具来定义、巩固和强化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孩子生日这一天。

当天这个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些真相。SKP门口的得到学习中心,和里面的《启发俱乐部》,提供的是一个意义的容器,一个意义的存钱罐。

我往里面存了一点意义,被南来北往的人看到了,他们也跟着往里存自己的意义。

意义越聚越多,这个存钱罐就越显眼,就能汇集更多人的意义。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我只是这个存钱罐儿的发起者,并不是拥有者。

这个价值扩展的过程,是坚定的、可持续的,甚至,它是可以超越一代人的生命限制的。

法国巴黎的花神咖啡馆。文艺青年都知道,这是萨特、波伏娃、加缪那一代人讨论问题、写稿子的地方。

今天很多到巴黎旅游的人,都要去看一看,喝杯咖啡,虽然萨特和波伏娃早就不在了,但是每一位新到访的游客,都会在这个存钱罐里多存一笔意义,让这个存钱罐越长越大啊。

— 4 —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太理解这种效应了。岳麓书院、西湖、泰山,都是这么被造就的线下场景。

就拿武汉的黄鹤楼来说,三国时期,这个意义存钱罐就已经立在这儿,当然刚开始往里存东西的人很少了。

直到唐代,大诗人崔颢,往里面存了一句千古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然后李白来了,看了这一首,写得好啊,服了,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他虽然没写诗,但同样往这个意义容器里存了一笔。

李白出去转一圈,又不服了,接着回来又存了更大一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一互动,这个头一开,可就不得了了。这一千多年,来过黄鹤楼的人,写诗或者吟诗,这都是在往里面一笔一笔地存储意义啊。

一直到它成为中国的文化地标,成为著名品牌。

意识到“意义存钱罐”这个效应,可以打消我们心里的很多傲慢。在数字时代,价值创造,不仅是一个人想出一个好主意,然后在数字世界里,拼命地传播、扩展、增长、破圈的过程。它更需要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意义容器。

在真实世界里,制造一个机会,让走过路过的人能把自己的意义放进来,包括那些喜欢你的、无视你的,甚至是讨厌你的人,那个最初的价值才会被固化下来。

如果没有这个意义容器,价值就会随风飘散。炒作没有价值,就是这个原因。

— 5 —

一个画家,画了一幅新的作品,邀请那个最有钱、最识货的收藏家,来看看喜欢不喜欢。如果喜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不是这事儿就成了?

当然不是。

一幅好的作品,必须交给画廊,画廊必须去办画展,画展必须开放给成千上万买不起这幅画的围观群众,来参观,来打卡。在这个过程的最后宣布,某某藏家收藏了这幅画。

这个过程当中,那些看似没必要的环节,比如那些买不起的围观者,贡献了什么价值?更进一步地问,那个藏家花一大笔钱,他买下来的究竟是什么?

你会发现,一幅画的价值链条里,赞叹的人、批评的人、哀叹自己买不起的人、拍下来发个朋友圈打卡炫耀的人、写篇文章赚稿费的人,所有这些参与了但是没有最后买的人,都通过画展这个"意义存钱罐",对这幅画的价值做了贡献。

而最后那个藏家,是把这一切价值打包买走,可不只是买走了那幅画本身啊。

一套价值的创造过程,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参与,不只是线上,更有线下的社会参与。

2020年,挺难的,很多做线下生意的人有点灰心。我就是想给大家打打气。你看,我也参与到线下来,线下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之一。

— 6 —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别停留在这个结论上。毕竟咱们处在一个数字化时代,咱们不能对线上的价值视而不见。到底是做线上还是做线下?

有些人就会陷入到做线上还是做线下的纠结中去。不是有句话说,小孩子才做选择,长大以后,我们说,我们都要。

这几年,小红书APP带火了两个词,一个叫种草,一个叫拔草。

种草,是在数字世界里对某个东西、某个场景产生向往。不管它是一个餐厅、一个咖啡馆,还是一家书店。

而拔草呢,是回到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里去亲自体验,去吃饭、去打卡、去买书,然后把自己的体验在数字世界继续记录、标记。

这个过程,不就是从线下到线上,又返回线下的过程吗?正所谓:拔草复种草,春风吹又生。

还记得电影《哈利·波特》里面的一个场景吗?

在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之间,有一个9 ¾站台。它是连接魔法世界和真实世界的通道。在那边,是巫师的世界;在这边,是麻瓜的世界。

在现在这个时代,你要想做成一件事,就需要找到一个9 ¾站台,让你能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反复穿梭。

有人会说,数字世界那么好,你和任何事物之间的距离都是一键可达,任何资源的存在都是无始无终,天长地久,为什么一定要穿梭到现实世界呢?为什么不仅得有线上的灵魂,还得有线下的肉身呢?

数字世界有千般好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太丰富了,以至于这种富足感,让选择的动力丧失了,意义就被稀释了。而回到线下,你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边界,选择就回来了。

凡是选择,必有理由。每一次给出理由,都是在为自己创造意义。同时,也是把你自己的意义放进了那个更大的意义存钱罐中去。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歌星,现在这个时代,你的歌在数字世界里随处可见,如果只有这个,你红的时间可能很短。

但如果你有能力到各个城市开演唱会,你的歌迷就开始面对选择:要不要去?买什么价位的票?跟谁一起去?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歌迷就给这场演唱会、这个歌星,赋予了他自己的意义。

更好的例子其实是奥运会。刚开始,它只是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头脑中的一个观念。

但每隔四年,它都要下凡,就是来到现实世界真的闹腾一回。它带来了一系列的边界,既有时间的:四年一回;又有空间的:这一届只在某个城市。

好了,所有人都要选择了:运动员要选择,要不要在这一届冲刺金牌;观众要选择,要不要去看比赛和旅游;城市要选择,怎么借机建设自己的基础设施;主办国要选择,怎么推广自己的文化;各大品牌要选择,怎么做广告;最新科技要选择,怎么利用奥运会来展示自己,等等等等。

你看,人人都在做选择。一百多年,每四年发生一次的线下聚集,让当初的一个念头,滚动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事实。

— 7 —

回到我刚开始的那个疑问,在这个数字化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又想上车,又怕被撕得粉碎,那怎么办呢?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不得不同时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学会利用那些已有的意义容器,收获自己的价值;第二件事,我们必须考虑,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新的、可以留传后世的意义容器。

长大以后,我们得为世界创造新的意义容器。

简单地说,做任何事,我都要问自己,你的9 ¾站台在哪里?你的黄鹤楼又在哪里?

第六部分:社会创新

— 1 —

2020年,有一个很新的挑战,摆在我们所有做事的人面前。过去我们都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身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做手头的事,资源不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调用远方的资源,乃至是全球的资源来解决问题。

但是今年呢?我们突然意识到:居然还有这样的处境,我们不得不在一个国家内,一个城市内,甚至是一个小区内,就地取材,解决问题。

将来疫情过去了,2020年也是给我们出了一道挺有意思的思考题:我们能不能以资源有限为前提去实现目标?

今年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就在她的《全球教育报告》里讲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我激动地跟着沈老师,干脆去了一趟。

这是一所山村小学,坐落在北京怀柔区的深山里,叫九渡河小学,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学。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山村小学,要说硬件,其实并不差。山村小学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好的师资力量。整个学校原本只有23个老师,都是当地的老师。

可想而知,要把一个外地毕业的大学生,把一个名师派到山区去教书,留在那里,有多难。如果名师才是学校资源的话,那九渡河小学这样的难题就无解。

2020年1月17号,来了个新校长,于海龙校长。他干了一件事,在周边的几个山村贴了很多告示,招辅导老师。

告示贴出来,一周时间,80多人报名。你可能会有点奇怪,村里能有什么辅导老师呢?

有,是剪纸的、做豆腐的、做灯笼的、养蜜蜂的、养鱼的、养蚕的、榨油的、厨师等等。

就是这样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也就无非就是平日里农家谋生的本事。你可能有点泄气,以为于校长能搞什么创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几门兴趣课。

学会磨豆腐倒是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家长,送孩子来学校,不是为了让他长大磨豆腐呀,孩子将来可是要凭本事考学的,学会磨豆腐,文化课咋办呢?这不解决问题呀!

精彩的来了。于校长要求孩子,不仅要把做豆腐出来,还要卖出去,你看,做豆腐就变成了一个很现实的挑战。在这个挑战下,学校里原本的各种文化课程就能被融进来了。

怎么把豆腐做出来?科学课的内容就进来了;怎么把各项成本核算清楚,各项收入记录明白,算术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涵盖进来了;别忘了,这些豆腐还要卖掉,卖给其他学校的食堂和周边的餐馆。那么就要写文案,打动人,语文课就涵盖进来了。

豆腐课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个壳,一个挑战,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那些知识点,被于校长装进了这个壳里。孩子能学到的东西,甚至比课程标准要求的还要多。

比如说,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孩子六年级要学百分数。但是磨豆腐需要计算黄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们提前就学会了。百分数对孩子们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三四年级科学课要了解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要学会使用仪器测量质量、体积和温度。这些内容,孩子们一边做豆腐,一边就全都掌握了。

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木工课、烘焙课、瓷器课、传统手工课、养殖课、蔬菜栽培课……这些课都提供了挑战,知识的来源,可以是课本,可以是网络,可以是身边的辅导老师,这些课提供的只是要解决的那些问题,问题可是学生们自己的。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带着真问题,去满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是学习本来该有的样子。没想到吧?在这个山村小学,它真切地实现了。

— 2 —

在九渡河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我还吃惊地发现了另外一件事,这里居然不教汉语拼音。

班上的老师,他告诉我:"学汉语拼音,学写字,别着急。让孩子从口头作文开始,他要表达清楚一件事。他自然就要寻找把事情记录下来的工具。好了,他急着找工具了,那时候再教写字。写字有困难,再跟孩子说,有一个可以帮助你写字、认字的工具,叫汉语拼音,你要不要学啊?孩子自然就会愿意学汉语拼音。从挑战开始,再递给孩子解决工具,客观效果呢,就是至始至终,学习热情都不会被扑灭。"

其实,这个故事给我最大的刺激不在这里。仅仅是学校在周边的村子里找到了资源吗?四周的村子也有收获。

磨豆腐、做木工、种菜、养鸡,这些事对于村民来说,原来只是生计和收入。而现在,九渡河小学的一个邀请,让他们成了老师。

你可以想象,他们的生命被这个新身份点燃了,这在乡土社会是何等的荣耀。

我和他们中的一些人聊过,他们跟我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这门手艺。

你看,不仅是学校有了资源,周边的村子,周边的人,也因此被照亮,有了光彩。学校和村子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改善了。

有一句非洲谚语说:养大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子。学习成长这件事,和周边的环境、和社区是一体的。

九渡河小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在社区里长大,整个社区滋养孩子,而孩子给社区带来希望。这个良性的教育图景,我们在九渡河和它周边的土地上看到了。

我在九渡河小学大门口,看到了墙上写的校训,其中有两句:“脚下有根,眼里有光。”

为什么眼里有光?因为孩子是在解决具体的问题,眼里的光是因为他们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里?根就在附近的村子里,在附近的人那里。

所以教育专家沈祖芸说了这么一句话,教育资源其实无处不在。资源就在你身边。

— 3 —

假设你是青海一个光伏电站的厂长,因为当地风沙大,经常小石子吹起来,造成光伏板破损率比较高,你作为厂长,你怎么把这个指标控制好?

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那怎么防止风沙呢?解决方案是种草固沙。草一长出来,光伏电板容易磨损报废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光伏板得定期清洗,水流到了板子下面的草上,光伏板又遮蔽着阳光,给牧草创造了完美的生长环境,牧草疯长,甚至遮蔽了光伏电板。

这下怎么办?人工除草?电厂很大啊,54平方公里,成本太高了。

工作人员的办法是,既然是草,那就放羊入场吃吧!就这样,一个高科技的发电站,入场了2000多只羊。效果很好,除草的效率非常高,羊吃得也很开心,胖乎乎的。

问题是:羊群总是专在一个地方吃,眼见土地又有被吃秃的趋势,于是工作人员规划出了放羊路线,请牧民来到光伏电厂放羊,羊吃不到的地方就请牧民们手动除草,工资另算。

好了,原本这里只是一个高科技光伏发电,结果因为发生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方案又带来新的问题,接着解决问题,顺便改善了荒漠化,又发展了当地的养殖事业,还给牧民扶了贫,一举四得。

所以你看,还是前面说的,想要解决问题,别忘了,资源可能就在你身边。

— 4 —

接下来这个故事来自我们得到大学成都校区5期的一个同学,他叫蔡平。几年前,他是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一名边境警察。他所在的亚热派出所仅有13个人,却管着相当于六万七千多个足球场大小的面积。

边防警察嘛,要执行公务,制止偷渡、走私、越过边境线的情况,那么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当地牧民的帮助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去团结牧民呢?且不说文化隔阂非常严重,双方就连语言都说不通。

那怎么办呢?边防警察的办法竟然是:种树!他们一群边防警察,想尽办法,在青藏高原上,种活了两棵树。

你可能会想,种两棵树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你想,那可是在5300米的青藏高原上,全是高山冻土,很多牧民祖祖辈辈都没有见过一棵树。

这树一种,就是四五年,四五年都失败了。树经常是夏天活着,冬天就死了。终于在第五年的夏天,他们发现,在众多试种的树苗里,有两棵种在扎东寺的高山柳树没有死!

扎东寺是前往阿里神山朝拜的必经之路,老百姓现在只要一进庙里,就会看到这两颗树。

对于当地牧民来说,这就是一个奇迹啊。这些边防警察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能在自己生命当中,实现奇迹的人,当然,就有了威信。

树种活不久,就开始有牧民自愿加入边防警察的防护队伍,警民一同破获了很多起偷越边境和走私的案件。

你会发现,正如投资家苏世民所说的那样:“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你解决了身边的人的问题,他们就成了你解决自己问题的资源。

— 5 —

带着这个思路,这几年我们干了一件还挺让我们骄傲的事,这个项目就是得到大学。你想,如果你是一个干事儿的人,平时你都沉浸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当中,如果你遇到了难题,你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

得到大学的打法就是不要向远处找答案,而是把这个城市里各行各业的实干家都找到,让这些实干家聚在一起,彼此贡献问题,彼此互为解决方案。

得到大学不是一个小部分成功者的俱乐部,它是一个正在干事的人的共同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学的多样性。

你在自己的班级里,大概率会遇到这样的同学:公务员、教师、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演员、创业者、设计师、医生、律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平均年龄35岁,都正是干事的时候。

到今天为止,得到大学已经聚集了9300名校友。想加入这个解决问题的网络,成为这个实干家共同体的一员。得到大学,终身学习者的俱乐部欢迎你们。

— 6 —

上面这三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内核:不远求。

我们这代人,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远方,做一个宏大的计划,然后用四面八方海量的资源去堆出一个奇迹。但是,2020年,一场疫情来了,逼着我们把注意力收回到我们的身边。

这一年,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和家人相处,花了更多的心思尝试在一个小区里解决问题。我们发现,原来体育馆可以变成方舱,原来汽车厂可以生产口罩,原来解决问题的资源就在身边。

这也许是"长大以后"才会有的视角吧。

大人的责任,就是不论资源多么有限,摆在面前的问题总得去解决。那句话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何帆老师在今年的《变量3》那本书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提醒,当你真的准备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应该把自己想象为“变形金刚”。

没错,当挑战清晰地出现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你自己就是变形金刚,资源就在你的附近,甚至就在你的身上,资源的变形可能无限多。资源的创新空间无穷大。

第七部分:新变量

— 1 —

我们这代人有一个特别奇妙的体验:一个趋势,当它刚冒头的时候,特别不起眼。但是,当它真的长大以后,很多人又后悔没有上车。

还记得十年前劝你买房的人吗?如果你当初爱答不理,那你现在可就是高攀不起。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这代人过去几十年的生命中,是不是反复在发生?

那我们就来利用2020年这最后一点时间,来看看,我们身边现在有没有这种看起来很小,将来会变得很大的新变量。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可能今年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条新闻,中国向世界宣布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简单说,就是到2060年的时候,中国这片国土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下降,即使有排放,排出的部分,也会被植树造林之类的手段消化掉。

乍一看,这件事特别遥远。这条新闻在很多人眼前可能一飘也就过去了。毕竟,2060年,40年开外啊,谁知道40年之后怎么样。

但是,为了准备跨年演讲,我还是专门找学者打探了一下,这个目标是咋算出来的?靠谱不靠谱?没成想,这一问,问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

专家说了,这不是算出来的,这是定出来的,这就是一个战略决心。先定目标,再拆任务,再看怎么干。

在中国,你说是算出来的靠谱?还是定出来的靠谱?至少,2020年发生的几件事都在告诉我们:在中国,先定目标,再拆任务,是一个更靠谱的途径。

比如,今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成功带回了月球的土壤样本。咱也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总之,都是中国人,跟着高兴呗。

但是,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翻出了16年前的一张报纸。结果发现,整个探月计划,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叫“绕、落、回”三步走。

但是,假如你回到16年前,看到这个新闻,你怎么想?16年,好遥远啊。谁知道这16年里会发生什么?还有多少技术需要攻克?充满了不确定。

而且整个计划也太简单了吧,就三个字,绕、落、回。感觉就像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分三步,打开门,装进去,关上门。

结果你猜怎么着?就在此后的16年里,整个计划被严丝合缝、半点不差地执行着。今年,完成了。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眼这三个字,绕、落、回。多么简单,又是多么坚定。

— 2 —

2020年,中国打赢了扶贫攻坚战。这事我们都知道,挺伟大,也挺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你从历史进程中去看这件事,也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视角。

要知道,定下2020扶贫攻坚战打完这个目标,是哪一年?不过是5年前,2015年啊。那一年,中国仍然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832个贫困县。

谁都知道,剩到最后的,一定是最难啃的骨头。但是5年过去了,我们居然就做到了。

你看,中国人做事,往往就是这样。先定一个难度极高的目标,高到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一旦实现,就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红利。

有了这个超大目标之后,再汇集一切的资源、人才、精力,用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把它实现。万维钢老师,

对这种现象,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概括。他说这叫“奇迹业”。

好,我们带着“奇迹业“的视角,回头再来看看碳中和这件事。你就会发现,它不是一个远在40年后的目标,它是我们这代人生命当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变量。

你信不信它会发生,这会极大地影响你在未来几十年的很多选择。想想你自己面对的那些命题——不管是职业选择、投资选择,还是你孩子面对的专业选择,你来感受一下,未来40年的变化,将在何种程度上,让你的选择发生偏转。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那么,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风电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打开了。你信,还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那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燃油车,都将退出历史。那么大的汽车产业,将完全换一套产业链,换一套规则和玩法,重来一遍。你信,还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那意味着中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立方米,这比现在翻了一倍啊,森林覆盖率要稳定在26%以上,中国的生态环境会发生一次飞跃。你信,还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那意味着整个的中国中西部地区,会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输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区的价值、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角色,会被重新定义。你信,还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那意味着中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所谓的马六甲困境,也就是能源运输卡脖子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中国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也会迎来一个新局面。你信,还是不信?

如果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能源产业,将从资源属性,切换到制造业属性。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制造业啊,那是中国人的基本功,到了咱们的主场啊。

凭借制造业那个可以不断优化,持续迭代,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的特性,将释放一个多么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你信,还是不信?

请注意,这是一副摊在桌上的明牌。我们这代人全部都在牌桌上。40年之后,我87岁,我其实挺有信心我还能看到这一天。而今年出生的孩子,那个时候正当40,风华正茂。他们这一生,注定会被这个新变量影响。

除了碳中和,我们身边这样的变量到处都是。

比如,自动驾驶,你信不信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实用技术?再比如,数字货币,你信不信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完成普及?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这些变量都对我们这代人的生活产生山呼海啸般的影响。

你要是让我选择,我选择信。我选择坚定地想象一个变量长大以后的样子。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2021,值得期待。

第八部分:尾声

— 1 —

作为一名知识服务者,别的忙也帮不上,得到的使命是“让知识成为每个人的力量”。所以,在这新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得到App送给大家一份礼物。

我们公司的CEO脱不花为大家做了一门课程,叫做《怎样成为高效学习的人》,这门课把我们这几年从各路高手身上看到的那些高效的学习方式做了一个归纳,希望对你有用。

最后,跟大家分享几个今年我特别受启发、受震动的时刻。

我是有个习惯,有些看不懂的现象,要定期向朋友们请教请教。

今年,螺蛳粉突然蹿红。我就好奇去跟投资人李丰请教他们是不是有什么做得特别好的地方?

他说,嗨,这事要真分析起来,原因可多了。你可以说,是因为柳州市政府的长期努力,产业链工业化成熟了;你可以说是因为老百姓口味的变化,想吃点新鲜的、奇怪的、还原度高的东西。

但你有没有想过,还有一个原因更有解释力?这两年,外卖补贴取消了。

一顿外卖,从十几块变成了二三十。而对消费者来说,你要么吃二三十的外卖,要么吃三五块钱的方便面。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空白区间,也就是那些价格在十块左右,品质又能媲美外卖的产品。

一盒螺蛳粉大概十几块钱,刚好满足这个条件。说白了,螺狮粉的崛起,也许只是因为中国市场的板块扰动,突然裂开了一个空间,给它机会,让它长了出来。也许就这么简单。

和李丰的这次谈话,提醒了我一个特别重要的事:看待一个现象的时候,对因果关系的追寻,要保持谦卑。

世界足够复杂,不是用单一因果关系能描述的,所以,每当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结论,我都应该问自己一句: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 2 —

今年我的第二个启发时刻是跟中国大妈有关的。过去提起中国大妈,很多人只想到广场舞,各地旅游景点的拍照狂人。但是今年,媒体界的前辈,张力奋老师,给我开了个脑洞。

有一年,他陪父亲在欧洲坐游轮观光,碰到健身房里有一群60多岁的中国大妈正在摆弄跑步机。因为不知道怎么操作,一位大妈突然从跑步机上摔下来。张力奋老师赶紧跑上前,想扶她起来。

但是,大妈只是拍了拍衣服,马上站起来,像没事人一样,热情地招呼同伴上去试一试。那真叫天地无畏。旅行中你如果遇到这样的中国大妈,你会怎么看?是不是还觉得有点尴尬?

但是张力奋老师换了个视角,他这样描述中国大妈:“少年时学业荒废,年轻时经受磨难,下乡插过队,中年刚过下岗失业,承担家务,养儿育女,赡养老人。

她们生存力极强,甘冒风险,甚至不知风险为何物。与丈夫相比,她们霸气、强悍,将埋怨与坎坷炼成了无所畏惧,神经粗壮,超常乐观。她们文化虽低,不通英文,却是到外面世界看看愿望最强烈的中国人。”

怎么样?你有没有从中读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大妈?我知道,这仍然只是一个侧面。她们一定还有更多的、更动人、更令人惊喜的模样。

这段话对我影响很大,它时刻提醒我,每当我对事情有一个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我缺乏一个建设性的视角。

— 3 —

第三个特别重要的启发时刻来自我的一个同事马想。

有一天,他突然悄咪咪地跟我说,他要结婚了,我第一反应肯定是恭喜啊。结果,他愁眉苦脸地说,其实我没想好要不要结婚,我还年轻,但是出于各方面的压力,这婚好像不结不行了。

我一想,这不行啊,作为老大哥,我难道不得搭救他一把吗?于是,我赶紧就扑上去一个劲儿地劝他:“马想啊马想你得想啊,没想好就千万不要结啊,婚姻对人的生活质量影响特别大,一定要慎重,不能被迫……”

我劝了半个小时,最后,我给了他一个这辈子我觉得最重要的人生建议:“我的经验是这样,你不要想对方的优点,你得想想对方的缺点,你想想,如果那个缺点,她这一辈子都改不了,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能接受,你再做决定。”

他眉头紧锁地说,这姑娘的确有缺点。我赶紧问,啥缺点?马想说,缺点就是她对我太好了。

草率了,幼稚了,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有"凡尔赛文学"这个词儿。气得我摔门而出,特别崩溃——好嘛,我掏心掏肺说半天,原来你是来给我撒狗粮的。

我越想越气,大半夜我给脱不花发了一条微信说,以后你要再发现我在别人没有明确求助的情况下,主动给别人提建议,你就抽我。

这事儿你听起来挺搞笑的,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训:每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过来人的时候,就得想想人家让我过来了吗。

— 4 —

三个启发时刻都讲完了,其实说的是一回事。

第一件事说的是,不要给别人轻易下结论。

第二件事说的是,尤其不要随便给别人下负面结论。

第三件事说的是,就算带着纯然的善意,也不要轻易对他人下结论。

这是一个人长大以后才会有的反思。但是,长大也不意味着失去了锋芒。

我今年找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姿势,长大以后该有的姿势,那就是:“我有一个启发。”

“我有一个启发”,它意味着,你把力量指向自己,你带着自己的问题找寻自己的答案,你跟世界是和解的,但你并没有饶过自己,你在不断地给自己出题。

其实,它的关键点只有一个:这个世界每天都在给人出卷子,而我们做的这张卷子上,有没有我给自己出的题目?

过去一年,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每一觉醒来都要感慨:“今天又见证了历史。”但是如果,我们每天都在"见证历史",那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投放在了发感慨、作结论上面。

那我们自己的题目呢?没有自己的题目,我们怎么可能受到启发呢?

— 5 —

2020年终于过去了。

如果跳到20年之后,再来回看这一年,一定会发生一个有趣的视角翻转。2020年让我们大吃一惊的那些事件,会往后退,成了一面生命的背景墙而已。

而那些我们给自己出的题目,才决定了我们生命中2020的样子。

也许是我们的某项手艺精进了,也许是我们和某些人的关系发展了,也许是我们的视野扩大了,也许是我们在自己关心的事业中的贡献增长了。

此时此刻,我知道我的卷子上,就有好多题目:

明年我的女儿就上小学了,我怎么能帮我的女儿做好上学的准备?

我今年48岁了,怎么能再多带几个学生,让更多年轻人能加入这一行?

这一次我给你讲了九渡河小学,下一次我再站到台上能告诉你什么样有趣的创新?

我去年植发了,今年要不要把近视眼手术做了?这事儿得跟家里人抽空讨论一下。

2021,我们都知道,必然还将会是波澜壮阔的一年。不知道世界会给我们出一张什么样的卷子。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得有自己的题目。

是些我们给自己出的题目,在造就时光中的我们。当我们把所有"我辈中人"的题目聚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样子,也是我们这代人面对世界的方式。

用什么心境开始我辈中人的202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卷子。这让我想起了作家E·B·怀特的那句话,这句话特别简单,但是当我们面对大变局的时代,这句话可能表达了一种最佳的态度: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时间的朋友,我们明年再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