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物 >

“国家孩子”踏上回家路 回到阔别60余载的家乡

2021-09-28 08:16:28 来源:河南商报

9月27日凌晨三点,安徽省无为市的一家宾馆内,河南安阳寻亲者、62岁的王文书睡不着了。还有不到六个小时,他就要启程前往仓头镇蔡湾村的季氏祠堂认祖。漫长的60余年等待,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个因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而被遗弃的“国家孩子”,终于踏上了回家路。

“我回家了”

天刚蒙蒙亮,王文书和他老伴儿都醒了。他们叫醒还在美梦中酣睡的两个年幼的孙女,与儿子儿媳一起,一家六口穿戴整齐,吃完早餐,就要前往季氏祠堂,那里都是附近村落的季氏子孙,他们等待王文书,也已经很久了。

王文书特地穿了一件新的衬衫,亮白色、泛着点淡紫,衣服上还有折痕,映衬着瘦削的老人,显得无比精神。

据考证,季氏祠堂有近900年的历史。季氏的族谱上有近五万人,在附近十里八村中,是个大家族。早上九点半,在族长的带领下,王文书进行了庄重的祭拜仪式,族人将他正式记入季氏家族中。王文书说,“我亲生父亲去世得早,但我翻阅家谱,家人应该给我留了个禄字,我原名叫季益禄。”

季氏祠堂位于蔡湾村,离七广村的季家老宅不过四五公里。祭祖完毕后,王文书一家和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驱车前往七广村,在那里,他的大哥季益福、弟弟季益寿和一众亲人们,正在等着他。

四五公里的车程,王文书透过车窗,“贪婪”地注视着窗外的一切,小渠旁的垂柳、路那边的石墙……这本该是他幼年跑遍又玩遍的地方。

转眼间,七广村的村口到了,王文书看到一张张朴实的笑脸,这些邻里乡亲冲着车的方向挥手;弟弟季益寿黝黑的面庞难掩激动。

王文书下车,穿过人群来到弟弟身旁,他热泪盈眶地说:“弟弟,我回家了。”

顺着彩旗走,就能找到家

“你跟你娘长得是一个样儿!”王文书一路走着,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如今的七广村,留下的多是与他年纪相仿的村民,他们双眼含笑、细细打量王文书,“这可不就是咱们季家人!”

从村口到季家老宅,沿途彩旗遍布,鞭炮声不绝于耳,这是季益寿在十余天内做的安排之一,他说,季家老宅不太好找,顺着彩旗走,就能找到家。

季家的大哥季益福在老宅门口等着二弟王文书。季益福今年72岁,他的外甥杨祖华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这次回来后他发现大舅生了病,消瘦了很多。DNA比对结果出来后,季益福激动地想立刻动身前往河南省安阳市见王文书,家人千劝万劝才劝住了老人家,“我们告诉他不要着急,我们要准备周全了,带二舅风风光光祭祖认亲。”

马上就要到老宅门口了,王文书的心跳得越来越快。“哥,这是咱们大哥。”季益寿指着季益福对王文书说。看见大哥颤颤巍巍向他走来,王文书快步向前,扶住大哥的双臂,“大哥……”兄弟三人搂在一起,抱头痛哭。

家人争先恐后地向他介绍自己

回到老宅,王文书的心仿佛一下找到了归处。老宅门口扎了一个大大的拱门,宅子进行了翻修。一路的礼遇和关怀,让前来相送的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会长李勇国说,帮助这么多人认亲,这么大阵仗的,还是第一次。

王文书心里更是满满的感激。老家人多,这次来的还有他的堂表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争先恐后介绍自己。离家六十载,乡音他有些听不懂,有时还需要人在旁翻译。尽管如此,浓厚的家庭氛围,让从小没有过多兄弟姐妹的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快要溢满的亲情。

“高兴,我很高兴。”大哥拉着他不放,不断询问他几十年的生活;旁边,儿子在跟外甥、其他小一辈的堂表兄弟姐妹们聊天,一片欢声笑语;门外,两个小孙女和其他小孩儿已玩作一团,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洒满整个院子。(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