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区域 >

“四川造”产业方向更加清晰 成德眉资形成紧密产业协作关系

2022-09-29 10:47:16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明显改善、能力显著提升,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一批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共建园区,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特色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金融投资报记者梳理后发现,相关川企通过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将迎来投资机会。

航空、轨交、能源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承接绿色低碳产业。将四川丰富的水风光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川投能源、川能动力、乐山电力、西昌电力、明星电力、广安爱众等在川上市公司将面临投资机会。

《实施意见》提出,发挥晶硅制造、锂电材料先发优势,着力健全产业链条,优化动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大力承接发展晶硅光伏产业和锂电材料及电芯制造产业。通威股份、天齐锂业等将有机会。

《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承接发展下游钒钛高端制品、功能材料、特色零部件制造产业。这对于攀钢钒钛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医疗装备和生物医药的投资浪潮不断。《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医疗装备和生物医药领域,聚焦创新药和医疗器械,承接发展现代医疗产业,培育口腔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业。在四川上市公司中,成都先导、苑东生物、圣诺生物、欧林生物、汇宇制药、海创药业、迈克生物、康华生物等均有机会。

支持引进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吸引落地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也是《实施意见》提出的内容之一。毫无疑问,作为全球家电龙头的四川长虹当仁不让。

《实施意见》提出,发展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记者梳理发现,航空装备业中的航发科技、海特高新;轨道交通业中的新筑股份、运达股份;能源装备中的华西能源等在川上市公司有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成德眉资形成紧密产业协作关系

承接制造业有序转移的重点区域中,成都都市圈首当其冲。具体来看,《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成德眉资四市合理分工,合作共建产业平台,形成紧密产业协作关系。推动成都、德阳共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加快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眉山片区融合发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促进成都东部新区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方面的底子厚,而德阳是全国重大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眉山在新材料产业方面较有特色,资阳可以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发展临空经济,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错位发展。”区域经济专家丁任重表示。

除了成都都市圈外,还需要引导川内其他重点区域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对此,《实施意见》提出,以绵阳和乐山为支点,重点承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锂电材料、精细化工、大数据等配套产业,支持成都市、遂宁市、雅安市、眉山市联动打造锂电产业发展带。

以宜宾—泸州组团为支点,重点承接具有产业基础的电子信息、优质白酒、动力电池、节能环保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无人机及通用航空、汽车零部件、天然气化工等优势产业。

以南充—达州组团为支点,重点承接具有资源禀赋的能源化工、食品饮料、汽车汽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丝纺服装等特色产业,共同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培育全国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和新增长极。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制造业转移并非今日始,也非明日终,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创新。”四川省工业经济学会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施意见》在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两方面要求。

其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模式。推广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模式,聚焦强链补链用好产业转移合作平台,承接优势资源,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实施“链长+链主”双链式推进机制,公布“链主”企业及“首席专家”,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工作专班,推动构建以“链主”企业为中心、“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实施产业链断链断供产品风险清单管理,围绕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节进行延链补链强链。

以四川省“5+1”现代产业为例,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四川长虹,在装备制造产业链上的东方电气,在能源化工产业链上的川投能源、天原化工,在食品饮料产业链上的五粮液、泸州老窖,在新材料产业链上的攀钢钒钛等都有望成为“链主”企业。

其二,创新区域间产业承接合作模式。积极对接浙江、深圳等对口支援四川的东部发达地区,争取通过托管、共建等形式支持四川发展,探索全链承接、部分承接和“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承接等多种承接模式,打造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基地)。

标签: 四川造产业 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紧密产业协作关系 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