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房产 >

媒体:百姓钱不是为了“救市”的 提振市场还需笃定信心、稳中求进

2023-01-12 09:04:07 来源:九派新闻

近日,“专家劝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的建议引爆热搜。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41.600,0.00,0.00%)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

报道引热议后,孟晓苏回应称:我几天前在“南方财富峰会”上谈“拿出5万亿来买房”的几句话,被网友们转发得很广,有人赞成有人质疑。我看需要再补充几句。2022年我国房屋销售额从2021年的18.2万亿元急跌到13.4万亿元,减少了将近5万亿元。这犹如釜底抽薪,国民经济发展怎能不受到严重影响呢?我所说“拿出5万亿元购房”,指的就是丢掉的5万亿元住房销售额。

根据这番回应看,孟晓苏所提议鼓励购房的对象,其实并非所有的家庭,而仅指有支付能力的居民,而这种购房多也不是刚需,而是“改善性住房”。

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当下,企业发表这番言论也可以理解。我们首先要看到,这番言论不能称作所谓“专家建议”。从头衔上看,孟晓苏虽有学者的名号,但他首先还是一个房地产企业的原董事长,大而化之地称之为“专家”,再将他的说辞打上“专家建议”的名号恐怕有失妥当。当泛化的“专家”越来越多,所谓的“专家建议”又常常脱离实际,就难免公众抱有“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情绪。

回到建议本身,鼓励改善型住房来提振经济,确切说是提振楼市,这番言辞仍然是出于行业利益考虑。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应促进合理消费,尤其是在“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前提下,不可偏废“用来住的”这一制度安排和保障。市场之提振并不能孤立看待某一个行业,更不能一味强调“救市”意味而回归短期利益的考虑。所以,这所谓的“专家建议”实为“企业呼吁”,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诉求表达,但公共政策须以人民为中心,提振市场还需笃定信心、稳中求进,放眼长远而考虑每一个市场主体、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利益。

据央行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无论是所谓的“15万亿”还是权威统计的“17万亿”,增加存款的具体数值并不能反映大多数老百姓的实际存款情况,代表不了普通老百姓的经济实力。从行业角度看,近年来房地产的不景气众所周知,但政策首先考虑的是公共利益,不可能替哪一个行业背书。

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社会运转逐渐恢复正常的背景下,如何提振市场信心当然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各路建言和建议纷涌而至,有的是专家意见,有的是企业声音;有的是为公共利益谋划,有的则是为行业利益发声;有的很中肯,有的很自私。无论如何,提振市场信心也好,“救市”也好,关乎每一个市场主体和老百姓;政策是刺激消费也好,扩大内需也好,恢复经济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本质还是为实现共同富裕。

回到老百姓的钱袋子来看,大家的钱袋子都是用来过好自己日子的,不是为了“救市”的。没有人会为了“救市”而考虑怎么花钱,消费是为了改善生活,大家的钱怎么花,花在哪里,都是出于居家过日子的考虑。但客观来看,人们的钱无论花在哪里,都是流向了市场,都是增加了需求,本质上都是在提振市场。提振市场,最终目的也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关于提振市场的诸多言论中,无论出于公共利益还是行业利益考虑,不要忘了,信心首先是相互传递的。孤立地看,任何行业都希望老百姓的钱流向自己的行业,这样市场信心就率先从自己的行业上扬了。但一个市场如果不能互惠共赢,最终是没有信心的。诸多“救市”言论,还需回归普通百姓的立场,所有的消费者首先在烟火日常的生活中,消费者的预期需要信心,需要引导,而首先消费者不是工具。

归根结底,提振市场,关键在于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当老百姓对未来有了稳稳当当的预期,自然就愿意花钱,也有信心花钱,市场也会因此蒸蒸日上。内需旺起来,消费跑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市场才会跟着越来越好。

标签: 百姓钱不是为了救市的 提振市场还需笃定信心 稳中求进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