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市 >

蚂蚁金服上市估值多少人民币?约1.56万亿元

2020-08-28 13:47:49 来源:综投网

10亿中国人打造的120万亿金融帝国

支撑蚂蚁万亿市值的,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帝国。

截至2020年6月30日为止的12个月里,蚂蚁集团的境内用户一共完成总计118万亿元的总支付交易规模,全年活跃用户超10亿,算下来平均每人一年在支付宝中花掉11.8万元。

但最近几年,蚂蚁平台的支付交易规模也逐渐触达天花板。2018年数字交易规模从上一年的69万亿元增长至91万亿元,增长率超过30%;2019年达到111万亿,增长率下降至22%。2020上半年虽然在疫情影响下,数字交易规模依然取得7万亿元增长,但增长率进一步下降。

这也让蚂蚁集团把精力更多放在营收和利润增长。2020上半年实现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38%,过去三年蚂蚁集团一直保持超过30%的营收增速。

2018年首次利润下滑后,2019年蚂蚁集团实现净利润180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超7倍,比2017年也增长1倍以上。2020上半年,蚂蚁利润增长再次提速,实现净利润219亿元,超过2019全年。

招股书显示,阿里巴巴和网商银行分别位列蚂蚁集团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客户。2017年至今,阿里巴巴累计给蚂蚁集团带来279亿元收入,网商银行带来170亿元,但每年两家加起来贡献的收入占比,均不到蚂蚁总营收的15%。

蚂蚁集团的核心产品支付宝与母公司阿里巴巴高度绑定,但从营收贡献来说,蚂蚁集团对阿里系的依赖并不算高。

从业务构成来看,蚂蚁集团的业务由三大板块构成: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平台)、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包含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

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抽佣,蚂蚁集团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交易服务费。随着平台交易规模增速放缓,支付抽佣的营收增长开始放缓,过去几年营收占比一直呈下降趋势,从2017年的55%下降至2020上半年的36%。

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助贷、理财和保险三个板块,蚂蚁集团主要以技术服务费的形式取得收入,今年上半年和2019年收入增速都在50%以上,占比不断提高,2020上半年已经达到总营收的63%。

至于创新业务和其他板块,包括蚂蚁链、金融云等创新服务,最近三年收入占比都不足1%,影响还比较有限。

蚂蚁集团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向金融机构支付的交易成本,包括为促成支付宝平台上的交易而发生资金流入时,公司向金融机构支付的费用。2017年至今,该项交易成本占营业成本的百分比都在75%以上。

如此之高的成本占比,也意味着蚂蚁集团的利润被金融机构死死“攥在手里”,金融机构收取的交易费率水平将直接影响蚂蚁集团的利润率。

招股书显示,2018年,由于金融机构向公司收取的交易费率上涨,蚂蚁集团的毛利率从2017年的63.72%降至2018年的52.28%。

除了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销售费用。

2018年支付宝从春晚开始全年大打红包战,当年销售费用达到470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成以上,这也让蚂蚁集团当年利润大幅下降。

此后蚂蚁集团转变策略,销售费用占比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总计61亿元,2017年以来首次降至10%以下。

对于用户超10亿,月活超7亿的蚂蚁来说,大把撒钱做广告的时候已经过去,发掘存量用户的商业价值,思考如何科技赋能金融市场,才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

万亿蚂蚁,到底姓金还是姓科

对于兼具金融和科技属性的蚂蚁集团来说,姓“金”还是姓“科”,是它最近两年最为困扰的事情。

去年夏天,监管部门曾发布文件,对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严格监管。彼时,彭博社报道称蚂蚁金服将主动分拆为一家金融公司和一家科技公司。上市前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

随着蚂蚁集团打包上市在即,分拆传言不攻自破。但蚂蚁“金”、“科”之争并未停止,一个稳健乏味的金融公司,和高速增长的互联网故事,对于二级市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截至2020年年中,过去12个月蚂蚁集团实现净利润381亿元,想要支撑1.56万亿元的市值,意味着市场要给出至少40倍的PE(市值/净利润)。

但资本对传统金融的故事并不感冒。

港股上市的几家大蓝筹,银行、保险这样的金融公司再赚钱,最高的行业“第一宇宙行”(工商银行)也不过10倍PE,而即使与创新经济沾边的消费金融公司,市场给出的估值也就10倍出头。

相比之下,二级市场对互联网公司普遍给出几十上百倍的PE,甚至美团这样去年才刚刚盈利的公司,眨眼间市值就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

对于蚂蚁来说,像金融公司一样赚钱,像互联网科技公司一样估值,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多次明确表示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言外之意,蚂蚁集团并不是自己下场做业务,而是靠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客户以及场景来赚钱。

上文提到,过去几年随着交易抽佣逐渐触及天花板,金融科技开发成为蚂蚁集团新的增长点,2019年已经取代交易抽佣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56.20%和63.39%。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最大的线上理财服务平台,以及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

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余额规模达到13万亿元。单从消费信贷余额来看,蚂蚁集团1.7万亿的规模已经占到整个市场的13%。

横向对比,蚂蚁集团平台上的在贷余额已经赶超大部分城商行,仅次于华夏银行(2019年贷款总额1.87万亿元),成功跻身上市银行前20,是陆金所(在贷余额约5000亿)的3.4倍,微粒贷(在贷余额约2000亿)的8倍。

虽然业务规模十分巨大,但蚂蚁集团并不下场,甚至不提供担保或者增信这种金融服务。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公司不对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承担信用风险、不对理财产品承担兑付风险、也不对保险产品承担承保风险。”

另外从人员结构上来看,蚂蚁集团也更像一家“科技”公司。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拥有16660名员工,其中包括10646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合计占比约为64%。

从研发投入来看,过去四年蚂蚁集团累计投入220亿元用于研发,2017年至今,每年研发费用占比约为蚂蚁集团总营收的8%左右。

此外,蚂蚁集团还表示将把本次IPO募集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其中,蚂蚁集团计划拿出募集资金中的40%用于进一步支持创新、科技的投入。

在姓金还是姓科的背后,除了资本市场的估值算法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在左右——监管。

从杭州一栋小二楼出发,支付宝蝶变成蚂蚁集团的成长史,也是一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史。

“要么生,要么死,再不拼,生不如死”,这是支付宝2013年春节决定all in无线时贴在办公室的标语。

如今,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到底能否实现A+H给予的万亿估值,曾经“不疯魔不成活”的蚂蚁在上市之后还能持续带来哪些金融创新,静待揭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