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 >

天天快播:回家人日记丨那些年载我们一起回家过年的车

2023-01-22 14:00:41 来源:潇湘晨报

2023年1月22日 大年初一

2023年的春节,王宝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歌声显得尤为应景。作为老家新年家庭座谈会的固定内容,一大家子人围着炭火炉说说一年的状况,依然不会少。

这种场面看似严肃,好似忙碌,实则慵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辈立身而坐,负责点卯,引出话题;姑嫂们进进出出,换茶上果子,保证四四方方的烤火架上一定堆满吃食;正值中年的我们显得最为懒散,手伸在火架里,脑袋搁在桌上,一边说话一边瞌睡;老家房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大人们坐的地方,剩下的空间都是小孩们的活动场所,客厅到堂屋到外坪,任他跑任他疯,开心就好。

都说现在的新年越来越没意思,春晚不看了,鞭炮也不放了,从除夕到春节,最大的乐趣变成了抢红包……仔细想想,其实也不是没有年味了,只是它以新事物的方式存在着。在过去那个奔小康的年代,工薪家庭的孩子在春节能吃到丰盛的零食,收到最多的零花钱,添置新衣新物,大大满足了物质层面的匮乏感。

别的不说,每年载着我们回老家的交通工具,就是记录这一变迁最好的见证。

乡村小楼,私家车,这已是现代农村新标配。

30多年前回老家过年,先坐长途汽车(不是大巴),辗转四五个小时,又是盘山又是过泥沟,下车提下来的不仅是大小包的年货和行李,还有俩塑料袋的呕吐物。之后再坐小叔的“三八大杠(自行车)”,边走边驮进村。记得有次将进村时,看到步行来迎的爷爷,我赶紧跳车欲抱,“夸嚓”一下,落地不稳直接跪在了爷爷面前。

又过几年,父亲让公司的司机叔叔开桑塔纳送我们回老家。那时有小车坐,还能直接开到老屋门口,已经是把“最大的脸面”带回来了。为此,父亲在出发前一天还亲手洗了个车,为的就是这脸面要干净、光鲜。但我依然因为晕车,一路吐了不知道几回。待下车后,只记得父亲第一时间不是招呼好奇围过来的邻里,而是赶忙掏出信笺纸擦拭车身上的污渍。这哪里还能擦干净,扬尘混着污渍,加上冬天里的风,那早已变成了车身上的硬壳。只有我还挺无畏,抹掉嘴角的残渣,挺起胸向村里的小伙伴炫耀:这车跑得可快,还暖和,今年我们坐它去拜年。可见,那时我也知道啥叫“脸面”。

1983年,上汽大众桑塔纳下线。80年代能坐上桑塔纳,那是极有排面的事情。

再后来,村里多了摩托车,又逐渐外出打工的人开回了自己的私家车。尤其是村头的一位哥哥,先是到广东进了厂,再回来时开着一辆六代的雅阁,没几年雅阁换成了当时极为小众的英菲尼迪FX35。听说这位哥哥已在深圳开了自己的厂子,车也已经换了好几辆,从奔驰到保时捷都有。现在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去了深圳帮他打工。每每他回来过年,打工的小辈们也都回来了,除夕和初一,大家都要先去“领导家”拜个年。

2008年,我买了自己第一台车,一辆大红色的福特福克斯。当时觉得自己特厉害,原本一个小时的乡道,被我开成了拉力赛,半个小时就从县城冲到老屋。可能是城里的拥堵,让我在当时新修的乡道上变得肆无忌惮。

当然,再后来又换了英菲尼迪的Q50L,开车变得严严肃肃,谨谨慎慎,势必要让车安安静静,不扬起一点灰尘开进庭院。

车变了,心态也变了。

一家几代人回老家,开回了不同的车,楼前的外坪已经停满回家过年的车。

今年,我开着一辆比亚迪护卫舰07回老家。目的更单纯,就想多省点油钱。能用电跑就尽量用电,希望半箱油能跑满整个春节。

其实,当把车开进村时,就发现我疏忽了。只因纯电行驶,无声无息,“润物”到家里人压根都不知道我回来了,直到我冷不丁站在客厅,家人才知觉。礼貌地招呼过后,想招呼家人帮搬下行李和年货,发现我又疏忽了。大家好像对年货和礼物并不太感冒,反倒钻进车里摸摸看看,特别是小辈“轻车熟路”般玩起了车机。

兄弟问我,“这车这么大,耗油吗?”

我含蓄地从后备厢翻出一个长插板,一根充电枪递了过去:“帮我从客厅接个电出来,这个靠窗的位置给我留着,方便充电!”

听罢,兄弟、连襟几人忙把自己的车移开,为这台混动车留出停车位。

抽空,站在老屋的坪里环顾。

以前坪里,春天放的是农具,夏天用来乘凉,秋天晒的是谷物,冬天满地都是燃过的烟花。现在,全铺了水泥,为的就是让全家人开回来的车都能停到门口,让回家的人“下车即到家”。

村里家家的想法或许都是如此,于是,家家的水泥坪默契地连成了一起,跨过了田垄,一直连到了马路边——迎接回家人过年。

潇湘晨报记者毛传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标签: 回家过年 英菲尼迪 安安静静 进进出出 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