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 >

观速讯丨中国这十年·湖南|杂交水稻专家邓华凤:种源创新是一场科研“马拉松”

2022-08-06 19:09:53 来源:潇湘晨报

盛夏8月,阳光灼人。清晨7点左右,长沙县春华镇国家杂交水稻综合试验基地,邓华凤穿上套鞋,带上笔记本,又在田里忙碌起来了。


(资料图)

△2011年,杂交水稻专家邓华凤在田间考察调研。图/受访者提供

邓华凤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杂交水稻专家,师承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达38年。

900公斤、1000公斤、1200公斤……这是过去10年,备受全球关注、最具代表性的超级稻攻关目标,也是邓华凤牢记于心的数字。

8月5日,邓华凤告诉记者,他对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是一名科技人员的自觉,也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信心。

自1984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以来,一天不下田,邓华凤便“整个人都不舒服。田里的情况每天都不一样,如同新生儿,变化以日为计量单位”。

尤其是近10年来,他参与了备受关注的超级稻攻关项目。2012年,湖南比计划提前3年实现了超级稻百亩片亩产900公斤的攻关目标。“当时82岁的袁老提出,要‘攻1000公斤’,我们几个带头人为之一振。”

中国杂交水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即“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杂交水稻,俗称杂交水稻的三大战役。邓华凤有幸跟随袁隆平参与了第二和第三大战役。

早前,邓华凤通过研究,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安农S-1,这一成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提供关键、核心种质资源,是杂交水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近十年来,湖南新一轮种源创新科研“战役”打响。

从2012年至今,湖南早已成功育成超级稻百亩片平均亩产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攻关目标,并且有望实现1200公斤。

邓华凤表示,10年前,杂交水稻制种赶花粉,需要人工拉绳子,10年后换成无人机;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曾是人工插秧,10年后是机子插秧。

△ 10年前后,杂交水稻制种赶花粉、杂交水稻制种母本(左右)操作对比图。图/受访者提供

这些年,邓华凤带领团队坚持在国内外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奔波,如何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如何协调好高产与优质的矛盾、如何提高杂交水稻的抗病抗虫性等,是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的一场科研“马拉松”。

累累成果支撑下,湖南的种业发展强劲。在袁隆平身边工作了30多年的邓华凤早已熟稔老师的风格,作为袁隆平的亲授弟子,他说一大批科研者仍在进一步探索水稻产量的上限值。

“我有幸跟随袁隆平老师,从恩师身上学到很多,例如肩上的责任感和务实精神等,使我受益终身。”这十年,也使邓华凤们把科研成果“种”在土地中,持续贡献着科技创新的“种子”力量。

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 实习生郭丹妮 罗敏萱

标签: 杂交水稻 水稻产量 研究工作 中国这十年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