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

每27秒就诞生一首新歌 听众却感慨“无歌可听”

2022-08-22 10:15:15 来源:文汇报

刘德华也露脸音乐综艺了!在《中国好声音2022》的舞台,哪怕只是“云录制”演唱老歌《天意》,也引发了一大波“回忆杀”。要知道,他的上一次“上线”,还是一年前以“出道40周年”为契机,亮相抖音直播间。

昔日对综艺持审慎态度的资深唱将顺应时代,拥抱新一代观众,这固然是好事;却也向业界抛出了一个话题:如今,不上综艺,歌手是不是就不能被“听见”了?

事实上,歌手频繁上综艺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比如,被誉为选秀初代的陈楚生、苏醒等多位“快乐男声”,在沉寂了多年后终于凭借音乐旅行真人秀《快乐再出发》火了一把。新生代优质歌手毛不易、周深、汪苏泷等人亦是频繁露脸各种音乐综艺甚至生活类真人秀,他们虽陆续有单曲发布,但主要是为影视宣发服务。对歌手来说,仅凭写歌唱歌,似乎越来越难有持续影响力。

每27秒就诞生一首新歌,听众却感慨“无歌可听”

流行音乐研究专业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赵朴坦言,新歌能见度越来越低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据今年5月发布的《2021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2021年华语新歌总量达到114.5万首,同比2020年增长高达53.1%。这意味着,华语新歌生产已经步入“百万级时代”,平均每27秒就会诞生一首新歌。

单从数据看,华语乐坛新歌产量与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不减,但许多听众却感慨“无歌可听”。赵朴认为,大数据并不能与受众感受直接画上等号。互联网虽然降低了音乐人发行歌曲的门槛、降低了受众获得好音乐的成本,但相应的,在创作机制上,压缩了一首歌在唱片工业时代经过专业人士层层筛选、打磨的流程;而在传播环节,以专业乐评、奖项为重要依托的推荐机制也式微。因而,大众要靠自己在这些质量参差的海量歌曲中寻找心中所爱反而更难了——最终不是投身经典老歌怀抱,就是被“短视频神曲”反复洗脑。

不得不说,在文娱产业爆发式发展的这些年,产业生态变了,对于歌手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单单凭借作品,而主要是人气、话题赢得歌坛地位与观众心中分量。相对应的,单纯凭一首歌曲所能获得的“大众能见度”也不复从前。赵朴告诉记者,曾有一位当红歌手私下向他抱怨,并非自己想要成为“不务正业”的“综艺咖”,“他也想要唱新歌,可节目组告诉他观众只想听他的那几首老歌。然而总唱老歌观众也会烦,只能从他身上找点‘料’,所以要求他在节目里多说点话,甚至专开节目‘唠嗑’。”

上综艺不是原罪,关键要让音乐梦想有安放之处

尽管名利的诱惑客观存在,但对有些歌手来说,参加综艺有着“曲线救音乐”的意味。相比于唱片时代“听歌”这一需要时间沉淀、更为私人化的体验,综艺凭借更丰富的视听体验和社交互动性,似乎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参加《我是唱作人》时,歌手胡海泉就无奈表示:“不是每个人都是周杰伦”。与其让劳心劳力制作的专辑石沉大海,不如在综艺节目里唱歌,至少能被更多人听到。

确实,借助综艺平台,一批凝聚音乐人心血的诚意之作得以出圈。比如《乘风破浪3》借助王心凌的老歌《爱你》激起的全网“回忆杀”,为节目引来了一大波流量;而在最后一期节目,王心凌也借助这个舞台让2018年备受业界赞誉的那首录音室作品《大眠》被更广泛的大众“听见”。苏醒六年前的一首老歌《破亿》因为《快乐再出发》走红而冲上微博热搜,趁此机会他一口气“置顶”了十几首旧作,借综艺热度为音乐引流。

而从张杰、李宇春,再到毛不易、周深,盘点当下乐坛青年、中坚力量,无一不出自早年的音乐综艺选秀;《乐队的夏天》《说唱新世代》等节目也让一批“宝藏歌手”“小众风格”走入大众视野;《时光音乐会》《声生不息》则试图找回安静听歌、认真推歌的美好状态。

正如网友所说,上综艺不是原罪,关键是要让音乐梦想有安放之处,那些坚持以唱片时代标准创作、发行新作的歌手值得被“听见”。过去一年间接连上了《我的音乐你听吗》《我们的歌》《时光音乐会》多档综艺,没影响戴佩妮在今年六月发行新专辑《被动的观众》,收获网友8.2分高口碑。有人听后感慨,“出道20年,一直稳定输出的只有她了”。而在综艺里卖力搞笑扮丑备受质疑的薛之谦,也信守着“用段子手身份养活音乐”的承诺。哪怕被网友一再调侃每发新歌必被娱乐八卦抢风头,汪峰还是选择“两年一张,如约而至”,在本月发行新专辑。

重建大众“沉浸式听歌”习惯道阻且长,我们期待更良性的文娱生态和更专业的音乐市场。(本报记者 黄启哲)

标签: 沉浸式听歌 良性的文娱生态 上综艺不是原罪 让音乐梦想有安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