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珍试穿刘会君(左)为她新买的衣服
“我们家这儿媳妇,像亲闺女一样。”昨日,在洛龙区关林路附近一小区,76岁的黄克红和老伴儿王爱珍翻看着30年前儿媳妇刘会君写给他们的信,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在信里,刘会君写道:“爸、妈,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孝顺你们二老。”如今,30年过去了,刘会君也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为照顾老人,夫妻俩在老人所在小区租房住
黄克红有4个儿女,刘会君是二儿子黄俊伟的媳妇。如今,为了方便照顾父母,黄俊伟和刘会君特意在父母所在的小区租了一间房,黄俊伟平时忙于工作,刘会君在工作之余就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每天都要来好几趟,给我们送这送那。”王爱珍一手拿双新鞋,一手拿件汗衫,“瞧,这都是儿媳妇给我俩买的。”
“有时候来是‘监督’我们,看见我俩吃剩饭,还‘训’我们呢!”黄克红赶忙在一旁补充道,“这是真的关心我们啊,怕我们吃剩饭对身体不好。”
久病床前有孝媳,老人感觉很幸福
一说起儿媳妇,老两口滔滔不绝。“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我在病床上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儿媳妇的孝顺。”黄克红说,刘会君和他的儿子结婚20多年来,他和老伴儿还有他的母亲,前前后后住院七八次,每次刘会君都忙前忙后,“从没听她说过一个‘不’字”。
几年前,王爱珍因滑倒摔伤了手腕和脊椎,在家卧床休养3个月,当时黄克红的老母亲也卧床不起。黄俊伟在外地出差,黄克红忙于工作,照顾两名病人的重任都由怀孕7个多月的刘会君承担。
“那时候确实挺累的,但老人需要照顾,我必须去。”刘会君说,那段时间,每天一大早,她就起床忙碌,奶奶身体不好,要躺在床上吃饭,她挺着大肚子,坐在床边一勺一勺地喂,“奶奶总是边吃边吐,一顿饭要热两三次才能吃完”。比喂饭更难的是扶婆婆去厕所,婆婆脊椎受伤使不上劲儿,全靠她搂着婆婆从床边走到厕所,去一次厕所就要半个小时。那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加上孕期不适,刘会君的脚肿得连男士拖鞋都穿不下。
刘会君(左)帮黄克红戴护腰
公婆在难的时候帮他们,她就尽全力回报
“做这些都是应该的。”刘会君说,在她和老公创业之初,是公婆慷慨解囊,出钱让他们去外地培训,那封信就是她在培训时写的。此后,她先后生了两个孩子,也是公婆帮忙照看。如今,孩子长大了,公婆却老了。“当初公婆对我们的帮助都是无条件的,待我真的像亲闺女。”
“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前公婆没让我操心过孩子的事,现在,我也不会让公婆担心养老的事。”她说,她和老公计划,如果以后两位老人身体不好了,她就辞职回家专职照顾老人,“不让他们有一点儿后顾之忧”。
记者手记
采访当天,黄克红特意把刘会君叫到家中,在刘会君和二老的交谈中,看不出一点儿“客气”,这言语中的“随意感”,不正是最亲近关系的写照?随着话题一点点铺开,往事又被重新提起时,一家人都红了眼眶。在刘会君夫妻二人创业最难时,公婆伸出援手,不仅出钱资助,还出力帮忙带娃,让他们能腾出手去干事业;而在老人卧病在床行动不便时,刘会君不辞辛劳,忙前忙后,让老人没有后顾之忧。亲情,不只是通过血脉维系,更是在一桩桩小事中建立起来的,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下,不图回报,只为感恩,这就是亲情最美好的样子。(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王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