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公共 >

“两张网”: “数据不是冷冰冰的 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2021-12-03 09:21:00 来源:文汇报

22岁的小王来自低保家庭,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她一度找不到工作。最终帮助其成功匹配信息并实现就业的,是当下上海正发力构建的“既有技术赋能,更有人文关怀”的“两张网”。

小王曾在“一网通办”上留下找工作信息,信息“上云”后,依托大数据运算,生成“家庭画像”及特征标签,初步判断其可能存在就业困难。相关信息被推送至社工手机,经上门核实后,小王最终成功就业。

这正是上海探索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典型案例,也是以“两张网”为抓手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上海的‘两张网’不是刚性的、完全以技术逻辑编织的网络,而是刚柔并济的、线上线下人机协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网络。始终以人的感受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好治理数字化的效度、温度和尺度。”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这样评点。

“数据不是冷冰冰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数据不是冷冰冰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一户户鲜活的家庭。以往,民生数据散落在各业务条线,通过‘一网统管’整合并打上标签后,家庭画像就浮现眼前。有了精准识别,才能有精准救助。”徐汇区社会救助基层工作者们对大数据带来的变化欣喜不已。

以徐汇区“一网统管+精准救助”场景为例,以实有人口数据库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为最底层数据,叠加民政、人社、残联等14个业务条线约2300余万条数据,形成大民生数据池。为社区、居民和家庭建档立卡,形成了47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全域展示辖区民生基本体征。截至目前,已发现了多名小王这样的“沉默的少数”,主动纳入相关政策保障体系。

当垃圾厢房满溢,如何及时发现?当垃圾袋被随意丢弃,如何及时处理?过去,这一监管工作由志愿者承担,费时费力。如今,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借力“两张网”,将垃圾厢房探头接入街道城运平台,在虹旭居民区先行试点——监控设备可实时精准“捕捉”小包垃圾,并配合语音播报,对没有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及时警示。“我们根据手机提示精准查看,效率大大增加,居民垃圾分类更自觉了。”虹景居民区书记陈浩表示。

“两张网”还进一步赋能“智慧养老”。杨浦区正积极探索“社区云”应用场景,依托数据支撑,兜底弱势群体需求。比如,老年人“智能相伴”服务场景正推广落地,利用电视机、触摸屏等信息化设备,已为963户老人提供音视频互动服务;开展100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渗透城市“毛细血管”

今年,上海上线了国内首个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覆盖城市运行和供水、供电、供气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各领域,并在抗击疫情、防汛防台、大客流管理等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系统集成218个类别、8313余万个物联终端,形成55类、1000多项指标上万个体征,结合76项先进算法模型,在城市运行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雨刷式过马路”“警车护送电动车过江”等做法成为温馨的风景线。

防台防汛中,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编织起了稳固的“魔都结界”——主要商业街上的智能窨井盖,一旦发生位移、沉降或破损,就会自动生成报警,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前来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风貌区内,接驳超级算力中台的智能巡逻车巡街,将可感知的所有隐患“一网打尽”,随时上报;黄浦区还推出一张防汛预警隐患数字地图,通过一屏查看全区各隐患点位,在台风来临之前消除隐患。

与此同时,“一网统管”通过迭代升级,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和五级应用架构,接入67个部门的210个系统、1150个应用。“一网统管”还运用数字孪生、数实结合、5G通信等先进手段,开展田子坊智慧街区、南京大楼数字楼宇等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试点,仅30分钟即可完成一栋楼的隐患排查和精准定位,将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渗透城市“毛细血管”。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表示,未来将迭代升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出具更加精准、权威的“城市体检报告”,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在最早时间、最低层级,用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争取综合效益最佳,让城市更安全、更有序、更干净,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