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做月饼、制花灯等 在救助站他们感受着另一种“团圆”

2021-09-22 10:41:22 来源:文汇报

中秋佳节,浙江嘉兴,张建明(文中受助对象皆为化名)一家围坐在八仙桌旁,吃了一顿团圆饭。这顿饭,张家等了八年。今年中秋节前夕,在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离家八年的张建明终于踏上返程之路。看着窗外渐渐熟悉的景色,寡言少语的她不禁眼眶泛红。

张建明无疑是幸运的。在救助站,还有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受助人员。他们之中,有的人肢体或智力残疾,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也不知晓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中秋之际,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为他们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团圆饭”——来回揉搓、擀皮、包馅儿,一排排烤得金灿灿的月饼让人不禁胃口大开。这些至今仍与家人失散的受助人员,感受着另一种“团圆”。

做月饼、制花灯……救助管理站里的丰富活动,填补着受助人员的心灵空缺。虽然相比于漫长的生命旅途,救助管理站或许只是受助人员短暂停留的“驿站”,但工作人员依旧希望,每时每刻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在家般”的温情暖意。

正摆着碗筷,工作人员祁巍眼前浮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一位曾经在站里住过一段时日的小男孩,名唤陈金琪。每次工作人员摆碗筷,小陈都会发出一声“dui”。初时,工作人员不知这是何意。后来他们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便以此为线索,在全国各地方言中搜索比对。最后,竟在闽南话中寻找到了类似说法。原来,在当地方言中,筷子被称为“箸”(闽南语中发dv音),与小陈的发音类似。靠着仅有的一点点线索,救助站最终帮助小陈找到了家。

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副站长计琼表示,甄别寻亲的过程就好比一次次“探案”,只有从只言片语中抽丝剥茧,才能寻觅到关键线索,解码身份之谜。

为此,救助管理站专门设置了名为“类家庭”的功能室。与宿舍式样的起居室不同,这里更符合“家”的样子——从客厅、餐厅、厨房到卫生间,种种功能空间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期待,温馨的布置能唤起更多像小陈一样的受助人员的情感记忆,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们也希望能“救助一个、送走一个”。据介绍,今年以来,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已成功寻亲27人。中秋节前夕,两支护送小队辗转多地,见证了多个家庭的重聚。

回归家庭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他们重新接续社会关系。在护送张建明返家后,计琼顺道去看望了一位挂怀许久的受助人员阿春。一年多前,护送小分队开车将阿春送回家,阿春妈妈神情激动,喊了一声:“你终于回来了!”在等待阿春归家的七年里,阿春父亲去世了,但母亲与姐姐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找到阿春后,姐姐忍痛舍弃了在大城市的生意,返家照顾阿春。

在护送、回访受助人员的过程中,计琼也看到了寻亲的另一面。大多数走失者存在智力或精神障碍,照看他们已成家庭负担。计琼说,他们尽最大可能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合作,为受助人员寻找各种资源,打通寻亲“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