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在上海为全球以宏阔视野 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

2022-01-20 11:06:07 来源:文汇报

上海要实现国家战略使命,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国家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人才是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最核心的力量支撑。

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上海人才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努力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头雁效应”——这是上海的现实路径。

“这不是简单的‘单兵突破’,而是全周期、全链条的系统科学谋划。”今年上海两会现场,这一观点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过去一年来,上海善用世界级平台集聚顶尖人才,做强做优重量级实验室、大科学设施等,持续办好进博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高端平台,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同时在制度上发力,打造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进一步为人才“放权松绑”;加大对人才“后备军”培养,也营造更为舒心舒适的服务和生活环境,引才聚才留才。

面向全球,如何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与会代表委员们提出,上海需要以人才为“第一视角”全方位审视政策供给,进一步提质人才生态,为上海更好担当国家战略使命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信任人才,激励人才

引才聚才,上海提出要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实现“塔顶更尖、塔体更强、塔基更厚”。“塔尖”做精,能撬动的不仅是单体项目,更能在新兴领域开拓增长点,在前沿领域占据制高点,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市人大代表王志敏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在药物研究领域的靶点覆盖率相对不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在研的401个靶点中,中国仅覆盖了80个,占总量近两成。基础研究仍需加强,这亟待鼓励更多战略科学家勇闯“无人区”。

上海,拥有世界级的平台,重量级的实验室、大科学设施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这让上海有了更宏阔气度来引才聚才,但同时更需要“宽厚用才”——即从机制入手,充分信任人才、激励人才,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搞研究、放开手脚干事业。

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这一机制。在不少专家看来,“这像是划出了一片‘创新试验田’,以5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让广大科研人员既能奔着顶尖的方向去,也能沉下心来搞研究”。

雁阵与“花园”

聚才之后,能留住人才,这就意味着,要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拥有充分的想象空间、足够的出彩机会、稳定的发展预期、多彩的生活体验,为他们营造宽松有序的“成长花园”。

上海国际研发总部基地,成立6年多的在线新经济企业云砺近期招揽了不少高端人才,扩充了企业“顶尖大脑”。公司创始人吴云这样解释自身的吸引力:“优秀的生活配套。”

除毗邻轨道交通7号线的交通优势外,这里还有进驻多年的“行知读书会”,新开不久的画廊……更多服务配套不断“上新”,包括朗香公园、11人制标准足球场等。还有丰富的就餐选择,人性化的通勤班车,这些生活细节处的“精耕细作”,带来的生活体验度就大不一样,也恰恰就是让人才难以割舍的因素之一。

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源于深植其间的治理能力、契约精神、市民素质,让生活于此的人真正感到被尊重、被包容。

关于营商环境的走访中,常有市场主体反馈,想要引进技术人才却面临重重关卡。上海两会现场,就有不少代表委员呼吁,“两张网”建设要延拓至引才聚才、服务人才的全领域,推动人才服务“一码集成”。民进上海市委建议,打通相关部门工作系统,探索工作许可、居留“两证合一”,实现“一网通办”。让数据在后台跑动,各类人才线上线下都能“有求必应”。

在上海,为全球

胸怀“国之大者”,下好人才这个“先手棋”。对于上海而言,意味着既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思考谋划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也要充分彰显国际化人才导向,构筑起世界级的人才平台,实现“在上海、为全球”。

与会的代表和委员们这样注解:这蕴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上海要面向全球引才聚才;另一方面,发力培育更多兼具国际化视野的本土人才,能够代表上海、代表国家在国际上抢占新赛道,挖掘新动能。

作为科技政策研究专家,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提出,以“人才需求”配给政策是关键。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人才需求为牵引,优化政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协同。对于某些战略性领域急需的顶尖人才,实现项目、人才、机构的一体化配置。建议在临港新片区已有探索基础上,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方式,选择国际认可度较高的领域,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的分批发布制度。

“人才培养的链条是漫长且系统的,不能只盯着一个环节看”。全市层面,为了让广大青年人才“在人生的黄金期成就事业的黄金期”,上海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建立健全“海聚英才”人才计划体系,形成分类科学、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青年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在上海、为全球”这样一种能力,同样适用于作为“塔基”的广大青年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的学科设置应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也应有对标顶尖的魄力。”市人大代表陈明娟认为,针对仍处于成长期的新兴领域,应当合理设置新学科,回应现实发展需求。以举办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上海将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多层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等,铸就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

标签: 在上海 为全球 宏阔视野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