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科技表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出具日,公司对DURI的应收账款净额为1322.64万元,占2019年营业利润的比重为21.67%。由于客户DURI在境外,公司对其应收账款已经逾期,且不存在担保等其他增信措施的保护,若未来DURI公司无法按照还款计划还款,将导致公司对DRUI的应收账款发生信用减值损失,可能会使得公司资产减少、当期经营业绩下降。
保荐机构和申报会计师认为:极端情况下,假如公司对DURI的应收账款在2020年全部无法收回,则公司2020年需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322.64万元,影响扣非后净利润991.98万元,公司依然持续符合发行条件和上市标准,但是会大幅减少公司净利润,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重点关注对DURI的应收账款发生信用减值的风险。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70%
2015年-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77.90%、78.01%、72.90%、65.35%、70.19%。
中英科技前五大客户中,艾威尔是2018年新增主要客户,DURI是2019年新增。
中英科技表示,报告期内,中英科技不存在对单个客户的销售比例超过销售收入总额50%或严重依赖于少数客户的情形,但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过65%,销售相对集中。客户集中一方面是下游PCB行业中,具备高频PCB加工能力的企业相对集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产能有限,为维持与大客户的良好合作关系,公司优先确保了对大客户的产品供应。虽然客户集中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能力,也有利于公司拓展高端产品,但若大客户自身发展出现不利因素或未能及时跟进大客户产品需求的变动,也将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毛利率远高于可比上市公司
2014年-2019年,中英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6.90%、53.50%、59.11%、54.45%、47.91%、48.09%。
2017年10月27日报送的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可比上市公司有3家,分别为生益科技、丹邦科技、欣天科技,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36.79%、34.25%、35.11%、35.17%。同期,中英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46.90%、53.50%、59.11%、57.08%,远高于可比上市公司。
2018年9月6日报送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1-3月,可比上市公司有3家,分别为丹邦科技、欣天科技、科创新源,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45.05%、45.06%、40.18%、38.86%。同期,中英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53.50%、59.11%、54.45%、48.94%。
最新的招股书上会稿显示,2017年-2019年,可比上市公司有4家,分别为罗杰斯、科创新源、欣天科技、丹邦科技,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39.84%、36.97%、37.13%。同期,中英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54.45%、47.91%、48.09%。
可比毛利率缩小 更换可比上市公司行为蹊跷
据时代周报,中英科技毛利率异常问题依旧,且其更换同行可比上市公司的行为颇显蹊跷。
该公司2017年10月申报的招股书显示,生益科技、丹邦科技和欣天科技为公司同行可比上市企业。2014—2016年,中英科技毛利率分别为46.90%、53.50%和59.11%;同期,该公司同行上市可比企业平均毛利率分别为36.79%、34.25%和35.11%,比中英科技毛利低10%—24%。其中,生益科技是国内著名覆铜板生产商,与中英科技业务最为接近。但报告期内,生益科技的毛利率远低于中英科技29%—39%。
一般而言,若产品市场售价保持一致,企业毛利率高于同行,说明该公司对成本把控能力优于竞争对手。但从其该次上会被否来看,中英科技针对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的回答并没有令发审委满意。
首次上会被否,并未浇灭中英科技上市热情。时隔10个月,该公司再度来袭。细看其2018年版招股书中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名单,原来主营业务最为接近的生益科技直接被替换掉,取而代之的是科创新源,与中英科技并不属于同一行业。
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科创新源归属于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而中英科技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试问,这两家企业如何能作为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对产品毛利率进行比较?
从公司2018年版招股书可看到,2015—2016年,中英科技与上市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的差距为8%—14%。比2017年版19%—24%的毛利率差距明显缩小。
2019年6月28日,证监会披露对中英科技首次公开股票发行申请文件反馈意见,通过搜索关键词发现,反馈意见中曾16次提及毛利率。该公司此番在上会前夕取消审核,会否与毛利率异常有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毛利率的差异缩小是因为,中英科技直接更换了可比同行业公司,做法可谓简单粗暴。这次,中英科技的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从3家增加至4家,毛利率较低的生益科技遭到剔除,加入了毛利率较高的罗杰斯和科创新源,同行毛利率从而显著提升。
固定资产成新率较低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英科技的机械设备成新率为30.14%,运输设备的成新率为19.88%,电子设备的成新率为8.12%,其他设备的成新率为5.82%。
中英科技表示,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设备部分系公司布局研发高频覆铜板时购置,部分系公
司2013年开始大批量生产时购置,报告期内大额的固定资产支出较少,因此公司固定资产成新率相对较低。由于公司产能利用率趋紧,为扩大产能并开发新产品,预计未来固定资产购置支出会大额增加。
研发人员18人 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上市公司
2014年末-2019年末,中英科技员工人数分别为97人、107人、104人、107人、115人、118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18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约15.25%。
中英科技表示,研发费用率低于可比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系发行人的研发人员数量少于可比上市公司。
家族企业的频繁关联交易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英科技是比较典型的家族企业。2017年首次上会时,中英科技与关联方间存在借款、无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融资等情况,金额较大且较为频繁,也是发审委关注的焦点之一。
2016年,中英科技向俞卫忠家族控制的中英管道以及俞卫忠夫妇拆入了3000多万的资金;而俞卫忠的哥哥俞英忠控制的雷纳机械还曾向中英科技短期拆借资金,借款600多万,但是因为经营面临困难,无法偿还欠款,中英科技不得已将有关债权转让给中英管道。
除了借钱给哥哥俞英忠,俞卫忠还通过哥哥旗下公司辅星科技展开对外销售。2014年-2016年,中英科技向辅星科技销售覆铜板分别为193.73万元、579.89万元和97.69万元。
不过中英科技强调,2016年5月起,已不再通过辅星科技经销。
招股书产能计算有出入 或涉嫌隐瞒2/3的实际产能
据金色光,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2018年,中英科技高频覆铜板的产能分别为21.20万张/年、21.20万张/年和26.40万张/年,而产量分别为18.73万张、25.72万张和34.57万张。因此,中英科技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8.34%、121.30%和130.94%,近两年均明显超过100%。值得注意的是,中英科技的产能系按照主要设备每天单班次8小时运转测算。
然而,2017年1月,常州青山绿水环境监测中心有限公司对中英科技的“年产120万平方米高频微波覆铜板自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一期部分验收)”出具了一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其中赫然写道,中英科技“现有员工95人,三班制,年工作300天,年工作时数7200小时”。
如果按三班制计算,那么在2016年-2018年,中英科技主要产品高频覆铜板的产能将分别扩大至63.60万张/年、63.60万张/年和79.20万张/年,而产能利用率也将分别下降至29.45%、40.43%和43.65%。
据招股书披露,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为“新建年产30万平方米PTFE高频覆铜板项目”,投资额为1.90亿元。按照三班制计算,中英科技现有的高频覆铜板产能利用率远未饱和,该募投项目存在的必要性存疑。
由于中英科技在披露现有产能以“万张”为单位,而在披露新增产能时以“万平方米”为单位,我们并不能直观地计算出产能扩张的幅度。但就2018年仅43.65%的产能利用率来看,中英科技或许正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而继续扩产的必要性则需要打上个问号。
此外,中英科技还计划以6500万元投资“新建年产1000吨高频改性塑料及其制品项目”,高频改性塑料即高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2016年-2019年上半年,高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中英科技贡献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0.09万元、494.47万元、946.20万元和327.0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0.82%、3.45%、3.45%和3.19%。中英科技的高频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产品能否打开市场仍是未知数,盲目扩产可能不是好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