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 >

每日报道:(体育)冬奥顶流“冰墩墩”红遍全球的幕后故事(上)

2022-12-28 14:18:28 来源:潇湘晨报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冬奥顶流“冰墩墩”红遍全球的幕后故事(上)

新华社记者姬烨 王君宝

28日,“冰墩墩”兔年特别版“兔墩墩”发布,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72变”又增添了新形象。今年以来,“冰墩墩”“雪容融”无疑成为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在2019年底冬奥吉祥物玩具类特许商品首发仪式上,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朴学东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姓多了两个姓,一个是冰、一个是雪。”如今,两个可爱的吉祥物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带给人们美好的冬奥回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12月31日之后,“冰墩墩”等北京冬奥会相关知识产权,将按惯例成为国际奥委会名下的奥林匹克历史知识产权。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让我们一起回顾冬奥顶流红遍全球的幕后故事。

(小标题)设计过程的最大瓶颈

2019年1月7日至8日,北京冬奥组委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北京首钢文馆里,5816件应征作品整齐码放在上百张桌子上。

回忆吉祥物的评审修改,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处高级专家林存真感慨万千:“我们从5000多件作品中选出十件,但评出来的都只是创意方向,不是最终的吉祥物。”冰糖葫芦的创意作品入围前十,这一来自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的作品,就是 “冰墩墩”最初的创意来源。

虽然这件作品入围,但冰糖葫芦的文化属性和含义被认为有局限,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不过,冰糖葫芦的“冰壳”还是被保留下来,冬奥组委希望可以借此来展现科技感或新的设计手法。同时,他们也开始尝试把特色动物与“冰壳”相连。经过无数次摸索,他们的修改重点终于逐渐明朗——被“冰壳”包裹的熊猫。

当时还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担心人们不理解为何要把动物“冻”在“冰壳”里,二是“冰壳”包裹的熊猫与冬奥还是缺少关联。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团队负责人曹雪回忆说,在前后7个月约1000次大修改中,那段时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瓶颈期,但灵感也悄然而至。

2019年4月30日,广美设计团队又一次进驻冬奥组委进行修改。“那天大家一起探讨,突然有个想法说能不能把‘冰丝带’(国家速滑馆)融进去?”林存真说,这一下“点醒”了大家。当象征着冰雪运动赛道的彩色光环出现在熊猫脸庞时,这个身穿“冰壳”的吉祥物看上去酷似航天员,一下有了未来感,又是“冰丝带”,而且是中国国宝,全球人都爱的动物,这样定位马上就很清晰了。

朴学东也参与了吉祥物评审,整个过程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当终于确定“冰墩墩”的形象后,他与林存真不约而同地说:“将来可以给‘冰墩墩’换壳!”这也为接下来冬奥顶流的“72变”留下了伏笔……

(小标题)奥运设计助力产业发展

2019年9月17日,首钢冰球馆,“冰墩墩”和“雪容融”揭开面纱,之后接力棒就交到了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由他们负责将图稿转化为特许商品。朴学东回忆说,他们在发布当晚就把刚刚解密的吉祥物图稿发给特许经营生产企业,设计师连夜开始设计。

“冰墩墩”的生产,难就难在“冰壳”。这种透明材料用塑料来做最容易,但国际奥委会对特许商品的环保属性要求极高,塑料无法满足要求。吉祥物发布仪式第二天一早,市场开发部就组织生产企业负责人和设计师、材料工程师一起研究“冰壳”等细节。

林存真也受邀参会,她说,当时各方专家讨论非常热烈,提出了六种环保、透明、有弹性的材料,但在考虑生产流程和成本之后,全被生产企业给否决了。

“记得在特许商品生产会上,我说了一句话,特别希望借助奥运的平台,来推动中国玩具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作为奥运设计师的理想。”林存真说。最终,大家群策群力,找到了安全环保食品级的硅胶材料。

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特许经营管理处处长郭磊回忆说,“冰壳”可以说是双刃剑,虽然增加了生产难度,但也大大降低了“冰墩墩”被仿冒的几率。

2019年11月2日,吉祥物玩具类特许商品首发仪式在北京动物园熊猫馆举行。各生产企业以前对技术往往有所保留,但这次大家共享技术,把不同尺寸大小的“冰墩墩”都做成同一标准的高质量产品。

“在冬奥结束之后,生产企业反馈说,如今把毛绒玩具和硅胶结合的设计手法,已成为玩具新的设计潮流。而且通过‘冰墩墩’的生产,也推动了中国硅胶产业的发展。这与我们的初衷相一致,特别令人难忘。”林存真说。(未完待续)

标签: 生产企业 冰糖葫芦 国际奥委会 广州美术学院 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