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交汇点讯 在今年4月13日团中央表彰的全国优秀青年团员中,有一位全国唯一的家庭农场主,他就是宝应县雨森家庭农场的“掌舵人”——王雨森。
2018年大学毕业,王雨森回到了家乡扬州。农忙时节,王雨森和他的父亲跨区域进行机插秧作业,从江西南昌的朱港农场早稻机插秧到安徽郎溪中稻机插秧,再回到家乡宝应进行晚稻机插秧。从南到北,在田间边学边看,边做边想,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2019年,王雨森承包了350余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正式迈出了扎根农村的第一步。刚接手时就遇到了很棘手的问题,由于土地之前是由小农户种植的,大多数地块杂草很多,草害情况非常严重。王雨森并没有病急乱投医,而是向有关农技部门进行多次咨询,跟踪观察,采取针对性的物理除草措施,分批次地用药,有效地控制了草害的发生。作为一名“95后”新农民,王雨森决定走一条智慧农业发展之路,家庭农场在稻麦生产上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将稻麦生产的农艺环节与农机发展高度融合,努力实现农机与农艺融合发展。目前雨森家庭农场经营面积350余亩,仅2021年就实现营业收入150多万元,纯收益达到30万元。
王雨森始终坚持以“绿色、生态、智慧”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水稻小麦的品种上抓起,农场摒弃种植多年的淮稻5号和中筋小麦品种,选用适宜的优质品种,小麦选种镇麦12、农麦88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水稻选种南粳5718、南粳9108等优质食味稻品种,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提升粮食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提质增产双丰收。从营造良好的种植先天条件上抓起。农场刚接手时,很多地块小且高低落差很大,不易于管理。农场自费找来了水平仪和推土机,将原本落差大的、地块面积小的,规整为较为平整的中大地块,方便了田间管理。农场在每季种植前都会对土壤情况进行查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耕整地,为增产稳产打下良好的土壤基础。从选择高产的栽培方式上抓起,在水稻上,农场没有选择大部分农户喜欢的直播方式,而是采取全面机插秧的方式,虽然成本略微上升,但是其稳产、高产性以及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有着很大地帮助。从无人机精准定量的施肥方式上抓起,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在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能够降低化肥成分的危害,并在种植过程中适当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质量,提升粮食品质。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机的发展,年轻的王雨森认为先进的智能农机与现代农艺相结合的实际应用是新农人们的使命。他引进智能农机和高效农具,初步实现大田无人化作业,虽然只是在初步的阶段,却是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而实现的突破。与传统的喷药施肥方式相比,使用无人机助力小麦田间管理喷洒更均匀、效率更高,对小麦追肥覆盖范围更广。使用无人机每架每天可喷洒700亩左右,且喷洒一亩地的价格只需要5元,用时不超过一分钟,无人机的效率是人工20倍,节约了成本、人力和时间,真正将“苦农”变为“酷农”。
“未来有一天,只需一个按键,在家就可以完成播种、保值、收割……”这是他对未来智慧农业的憧憬。农场现在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团队,“植保无人机”队伍逐渐壮大到5人,大家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团队先后购进2台插秧机、1台收割机、1台收割机、5台无人植保机,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未来5年内,农场将逐步淘汰传统作业农业机械,换装新式智能化农机,大力发展智能农机与现代农艺的融合,解决智能农机实际应用中的难题。争取完成智慧农田的改造,做出无人化农场雏形,并以农田为中心,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努力做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农业品牌企业。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王雨森开始拓展对外业务,对周边的种植大户进行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将种植大户在农忙时节找农机难,作业质量差的问题解决掉,也能为种植大户提供粮食生产定制化解决方案,为大家积极传授现代农业种植理念和技术等相关技能。这样一来,有效地增加了农场经济收入,也有效提升种植大户们的粮食质量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积极性,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为农业的良性循环扎好根,为农产品的地理认证提供帮助,为宝应地区最大程度上做到稳产、增产,为粮食绿色种植、安全生产、农业生态发展做好保障。
很多人曾问过王雨森:“你为什么会回乡从事农业?”其实这不仅仅是理想,更是使命在召唤。王雨森回答过他们一句话:“有些事总得有人做,不能因为农业辛苦就不做。你不做,他不做,那么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穿怎么办?”作为95后,要做的就是创新和改变。去改变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状态,让更多的青年看到自己收获的喜悦。
通讯员 陈文杰
编辑: 李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