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巨型稻丰收。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侨 文/图
“每一颗稻谷都非常饱满,今年的收成很不错!”8月28日,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基地,黄灿灿的稻田里,低垂的稻穗颗粒饱满,70岁的李桂兰和当地村民一起,正忙着收割巨型稻,随着镰刀不断飞舞,背篼渐渐装满“丰收”,他们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笑容。
“有大棚的地方,机械无法进行收割,只能人工收割。”基地管理人员谢锋说,在当地请了10余人帮忙收割,一天8小时,工资80元,每人每天可以收割1亩左右。除了大棚内的巨型稻,其他巨型稻可以采用机械收割,每台机械每天能收割40-50亩,预计9月中旬之前,基地内的巨型稻将全部收割完毕。
稻浪金波涌,谷粒满仓盈,不管是人工收割,还是机械收割,连日来,基地内处处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收割完的稻谷被村民们整齐地晾晒在阳光下,泥土的芬芳夹杂着稻谷的清香,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巨型稻植株高大,叶片浓绿,光合作用充分,为水稻谷粒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谢锋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更高、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强,谷粒更多,抗旱能力也更强,今年受旱情影响,平均亩产依然能达到700公斤左右。
除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种植巨型稻还具有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近年来,仁寿县通过探索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创新发展“稻田+”,足够高的巨型稻可以增加稻田的蓄水深度,在促进稻谷、青蛙、鸭、鱼等的成活率和增长量的同时,还为稻田里养殖的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优良的水质,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真正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
“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出来的产品很受市场青睐,精品大米通过电商销售,稻田蛙最高能卖到30元一斤,稻田鸭刚出栏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谢锋说,等巨型稻收割完毕,就可以销售稻田蛙了,大多数是“订单”销售,每年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