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2012至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十年连上7个千亿台阶,2021年突破1.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8.74万元,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00.5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100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达到2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9年江苏第一,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等四张榜单企业数保持江苏第一……一些列数据显示了十年来无锡经济发展与科技强市取得的显著成效。
无锡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曹文彬介绍,2021年,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00.5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100亿美元,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产业链的重镇,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尤为显著,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6%,高于GDP增速1.1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总值迈上两万亿元新台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33.4万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6%;全市工业企业数突破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7003家。
十年来,科技创新、引才引智推动产业发展作用凸显。无锡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建平介绍,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9.1%升至2021年的67.6%、自2013年起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2年的200亿元升至2021年的4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升至3.21%;无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1项、中国专利奖75项,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截至2021年底,全市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培育企业分别达到2981家、1676家和14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10家,位居全国前十、全省第二。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人才支撑。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林茂松介绍,近年来,无锡接连出台“ 太湖人才计划 ”,“ 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1.0/2.0,持续出台“锡引惠才”12 条、优秀大学生“锡引”工程升级版8条、“助企惠才”人才10条等政策,构建起了覆盖诺奖得主、中外院士,到优秀大学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的全维度、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2020年,在全省设区市层面率先给予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丁汉院士团队1亿元顶级支持,取得了良好示范效应。
十年来,城市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级调研员王荣明介绍,无锡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结出丰硕成果。2021年,无锡制造业领域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8529.1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加到460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2%。全市深入实施制造业“造补强延”链工程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加速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拓宽数字技术在制造业、民生等场景应用,促进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 2021年规模超千亿产业集群达10个,物联网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在这一过程中,无锡紧紧围绕产业化,加速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做强功能承载。以滨湖区为例,近十年加速构建创新体系,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涌现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滨湖区副区长郑天羽介绍,全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1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1项,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5.52%,保持全市第一。“到2025年,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1000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浦敏琦
编辑: 房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