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宋陵石像生:用大地艺术的形式来激活田野文物

2022-05-13 08:30:01 来源:顶端新闻

在河洛交汇的巩义土地上,有这样一群石像生:它们曾是大宋皇室威严的象征,1000多年后仍静静地矗立在麦田里,与来来往往的联合收割机交相辉映,被称为“麦田守望者”。

这些石像生,正是中国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皇陵群北宋皇陵的一角。宋陵之美,让无数摄影人趋之若鹜,而摄影师王伟更是7年间往返宋陵200余次,用镜头记录下千年皇陵的风云变幻。

“第一次看到这些石像生,我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召唤。”王伟说,“它们站了1000多年,见证了历朝历代的兴衰存亡,见识比我广多了,就像一位位长者。”

他在两宋历史脉络上行进了6万多里

通过王伟的镜头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名专注于黄河和宋文化的摄影师。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痴迷于摄影十几载的他,再次拿起相机,正是2015年冬天他第一次来到宋陵时。

当时,几位广东朋友相约到少林寺拍摄禅宗少林,有朋友提议想去一趟宋陵,于是大家翻过嵩山,走了20多公里就来到了北宋皇陵的永昌陵。“永昌陵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陵墓,这个陵墓和北宋其他帝陵不太一样,陵墓石刻还有很多汉唐气息,雄浑、粗犷、宏大。”

同行的都是摄影家,每个人都带着“长枪短炮”,王伟没带相机,打算拿手机随便拍几张当作留念。那天恰好天气晴朗,当他将摄像头对准一尊石像生的时候,他忽然感觉有所触动,出现在手机屏幕里的并不是石头,而是历经1000年时空变幻的鲜活生命。

“我应该向它们致敬。那一刻,我决定重新拿起相机,用相机记录两宋风云变幻。”王伟感慨道。

王伟的老家就在开封城东南50里处,祖上曾久居于此,他是地地道道的开封人。“或许,冥冥之中,我真的跟北宋文化、北宋王朝有一种关联。”王伟说。

为了完成寻宋记,王伟梳理了四条线索:陈桥驿兵变到陆秀夫抱小皇帝殉国、北宋东京到南宋临安、北宋皇陵到南宋六陵、徽钦二帝被掳到高宗南迁之路。按照线索,他已经走了6万多里路。

为了拍宋陵,王伟查阅了不少资料,包括宋代历史、宋代每个皇帝的传记以及宋代生活、文化、风物方面的资料。

通过拍摄宋陵,王伟的历史观、社会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他去更深入思考那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个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一定是制度、规则与平等。

保护宋陵,遗址文化公园和数字化或是最好出路

白雪皑皑的宋陵石刻、联合收割机与石像生擦肩而过,在王伟的镜头下,存世千年的宋陵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王伟看来,这些田野文物最有趣的点在于,它们承载了千年时光,并将其投射到当下的场景里。置身现场,可以让人有穿越时空对话历史的感觉。

去年的麦收时节,北宋皇陵曾经上过一次热搜,许多网友认为,农业生产会对地上文物造成破坏。但王伟觉得,如果把文物都挪到博物馆,北宋皇陵就只剩下几个封土堆了,毫无美感可言。他认为,保护文物还是要本着维持修旧如旧,减少对文物的损伤,保留文物原本状态为原则。

为了科学保护宋陵,今年,巩义市已经启动了5处宋陵遗址文化公园的建设,其中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永昌陵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永厚陵、赵普墓两处遗址公园预计今年6月即可对外开放。

往返宋陵多达200余次的王伟,对宋陵饱含深情。他认为,为了让宋陵更好地发挥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可以用大地艺术的形式来激活田野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

他还透露,宋陵石刻或许未来会用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加以保护,“目前还在前期的沟通协调中,相信不久就会有结果。”(顶端新闻记者张弋)

标签: 宋陵石像生 大地艺术 激活田野文物 保护宋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