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方形电池没有举白旗投降。宁德时代之前透露,旗下的麒麟电池,电量据说可以比4680高出13%。而只要4680不是碾压性的击败方形电池,一般车企是不会轻易更换电池方案的。
果然,6月23日,宁德时代正式发布CTP3.0麒麟电池,体积利用率突破72%,能量密度可达255Wh/kg,轻松实现整车1000公里续航。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包的电量相比4680系统提升13%,这款麒麟电池将于2023年量产上市。
目前方形电池和大圆柱电池都有车企站队,方形阵营的车企是比亚迪、蔚来、小鹏这种新势力,大圆柱则是大众、宝马这些传统车企。
再加上低端车普遍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方形电池依然会是重要方案。那么4680的核心市场,就剩下特斯拉、宝马、大众旗下的高端车了。按产能计算,即使到2025年,中国区也只有大概20万辆Model Y会搭载4680电池。
所以说,亿纬锂能、比克电池这些二线电池厂商,现在入局,其实就是赌赛道。假如大圆柱电池可以像湿法隔膜、单晶硅那样,对原有市场进行巅峰,他们就是最大的赢家。
当然,长期是如此,短期要承受资本开支、没有盈利增量,假如估值太高的话,就看市场如何博弈了。
03 极致内卷
从4680身上,我们也可以稍微看到一点动力电池的未来。
首先,这个行业是极度内卷的。不光车企和车企卷,电池和电池卷,车企和电池现在都要卷。
之前,行业里只有比亚迪的电池自产自供,其他的车企基本都是由电池厂供货,比如特斯拉,电池是从LG松下采购的小电池;现在,部分车企规模起来了,都开始自研电池了,特斯拉的4680、长城的大禹电池、广汽的弹匣电池。
当然,电池厂也不会坐以待毙,之前宁德推出巧克力电池,推动换电,相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把电池标准化,增大自己在电池领域的话语权。
还有结构模式,CTP是把电池集成在车上,整车厂又要把份额抢回落整车厂抢电池厂份额,电池厂份额抢整车厂的pack份额。
曾经,电池厂和整车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的电池厂和整车厂,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车造到最后,都是在造电池。
极致内卷的结果,就是这个行业里面,没有一个环节是安全的。
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各路神仙打架。
钴太贵了?砍掉,马斯克说我们用无钴电池;锂价上涨了?比亚迪说我们要进军上游买锂矿;电解液要用双氟了?宁德自己搞了个子公司生产。。。
拼到最后,这个行业谁能掌握话语权?应该就是创造能力最强的企业。
上游的锂矿,目前看起来很稳,利润很高,但是也许某一天会因为比亚迪、特斯拉的杀入,而改变格局;
电池厂也不稳固,电池产业本身的创新,远没有到终局,还有很多技术路线;另外,电池不像半导体,可以一纳米一纳米的挤牙膏,一块电池续航到了1000km,续航这个指标就没有意义了,一辆车续航1000km,和2000km,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什么区别?
假如不远的未来,续航1000km、安全、充放电快、成本又低的电池,谁都能造出来,那电池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特斯拉自己造就行了,就算有订单,利润率也不会高。
这里让人想起了苹果产业链。
除了台积电等少数几家公司,几乎所有产业链公司的命运,都掌握在苹果的手上。
新能源汽车,终局也许也一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