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区域 >

黄岳:医药板块估值性价比高,2022年投资机会较好

2022-01-06 18:37:47 来源:资本邦

黄岳:医药板块今年也是负收益。今年各个行业板块的分化还是挺大的,医药板块也算今年比较差的几个板块之一。所以1月5日就和大家聊一下整个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医药板块到目前为止从中长期的角度,至少中期,起码看未来两年、三年,目前医药板块更多是对2019年和2020年两年大牛市的估值回归,算是连续两年大牛市之后的一种回调或者估值的均值回归,或者说是一种修复。

今年又有一些新的负面因素出现,尤其是7月以来,对整个互联网、教育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政策出台。这些政策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第一,力度非常大,下手很重。第二,整个时间非常短。

所以大家看到今年下半年教育板块包括互联网板块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医药板块和他们之间有一些逻辑是相似的,因为都是关系到人民群众民生负担的项目。有很多自媒体已经把医药和教育、房地产一样列为“三座大山”。

实际上我们看一下整个医药板块,它的经营业绩其实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说目前整个市场的下跌更多还是由于整个估值的下杀所造成的,或者大家对这个板块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有一点没信心所造成的。

我们结合万得估值和盈利的分析,这里面可以看到各个季度的数据。一季度生物医药ETF对应的指数是生物医药指数(930726)。这里面有很多细分子板块,包括创新药、疫苗、血制品、检测、CXO,都在生物医药ETF的标的指数里面。这个标的指数从下半年以来一直面临估值的下杀。

来看一季度整个涨跌幅的贡献,其中盈利的涨跌幅贡献是正的20%,估值的涨跌幅的贡献是负的11%。大家可以看到,从一季度开始整个医药板块已经开始了对2019年、2020年两年大牛市的估值回归。

二季度整个盈利贡献是正的15%,估值的贡献是负10%。三季度整个医药表现已经比较差,三季度盈利的贡献还是正的6%,而估值的贡献是负的21%。整个三季度指数大概跌了百分之十几,这里面绝大多数都是由估值的下杀所导致的。今年整体来看,医药板块是继2019年、2020年两年大牛市之后估值修复的一年。

目前大家也会看到,这个医药板块尤其是医药里面相对来说景气度比较高的生物医药、生物创新药、疫苗、CXO,CXO应该算是医药里面最近两年景气度最高的一个细分子行业,包括像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这几个都算景气度比较高的板块。你看他们整个盈利增速应该说今年并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因为毕竟去年是医药盈利的高增速,另外本身去年有疫情偏正面的贡献。

今年整个盈利增速的同比相比去年肯定是下降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业绩的增长应该说在行业层面,仍然维持增长态势。尤其是很多景气度比较高的细分子行业,整个复合增长率还是维持在20%、30%,甚至CXO整个复合增长率更高,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状态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客观来讲其实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更多的问题还是负面情绪所导致的。一个是今年下半年紧锣密鼓的政策对于地产,地产从去年“三道红线”已经开始了,今年下半年更多是对互联网、教育。很多投资者比较担心医药,医药已经被很多自媒体视为“三座大山”,医药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负面影响?

其实你看整个医药板块真正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无非也就是带量采购,药品的带量采购,医药器械的集中采购,还有一些纳入医保的医保谈判,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新东西。比如说带量采购,2018年以来,已经在很多主要的城市开始实行。

而且我们看每一次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的谈判结果出台前后,其实对相关的板块已经没有太大的负面冲击,其实负面冲击最大的还是当时刚出来的时候。后面像2019年、2020年,应该说一直延续了这样一个采购政策,每一次我们看到对市场的冲击是边际减少,对市场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小,因为本来就不是一个新东西。

说白了,目前在给上市公司尤其是创新药、仿制药企业做估值的时候,必然会考虑相关的带量采购、医保谈判这些政策偏负面的影响,应该说这些我个人认为其实不是太大的影响因素,因为它不是一个新的因素,而是一个老的因素。

今年更多新的因素我觉得还是由于教育、互联网、房地产等等其他相关的,应该说是目前居民负担比较大的一些主要行业所引发的一些政策性的重拳出击,导致对于医药板块延展的担忧。尤其是今年,有一些之前没有预料到,包括医疗器械,之前没有预料到可能会进行集中采购,今年也进行了集中采购。

另外还有一些小道消息,包括一些检测的试剂,之前普遍认为可能没有集中采购的基础,因为它本身的型号和医生对于这种试剂、仪器,对于它的熟悉度、认知程度本身是有差异的。很多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医生可能都有自己所偏好的一些器械或者一些检测试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全省的角度做集中采购,势必导致采购到的一些品类不一定符合这些医生现有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反而会对真实的诊疗造成不利的影响和冲击。这也是实际要考虑到的问题。

在医疗器械的领域,并不是所有的器械都有可能做集中采购,只有相对来说通用型比较强的器械可能才有集中采购的基础。对于国内很多相对来说可能通用型没有那么强,都是区域性的,甚至是不同的医院都有自己的一些偏好,这种器械很多耗材可能又是跟着原始的器械走,这种情况下如果耗材换了,除非你把原始器械也换了,这可能都不切实际,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器械都能够纳入集中采购。

具体到药品的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来说,它又不是一些什么新的东西。毕竟早在最早的“三明医改”,其实现在所有医疗系统的改革更多还是延续了当时“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的发文,把“三明医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的文件。从2018年带量采购以来,整个政策的延续,都是延续了“三明”的具体经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三明医改”的经验。“三明”医改是医药医疗一起改,不是说只改医药,而全国范围的医改是循序渐进,首先是在药品领域,先从整个药品采购的领域和流通的领域,通过代入采购,通过纳入医保谈判的方式把整个药品采购的成本降低下来,今年又开始进行深入的改革,在医疗的领域,在整个医院对于医疗、检测、治疗领域要进行重新的定价,出台了很多指导意见,后面我们很有可能就会看到在医院层面进行落实。

我们回到“三明医改”,它首先直接面临的压力就是整个医保基金面临的巨大压力,在医保支付的层面面临压力。第二,很多患者仍然面临现有的药品纳入医保的范围还不够充分,另外现有的药品可能仍然定价相对来说偏高,超出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这是它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医保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民生的问题,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负担,其实主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

它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首先原有层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以药养医的痼疾。在这个环节,药品出厂的价格其实并不一定很高,在流通过程中,可能要进一步加价。

其实整个改革思路是要把流通环节所消耗的大量利益给腾挪出来。腾挪出来之后,这一部分利益一方面反哺医保基金,解决医保基金实际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能够拿出来一部分利益反哺患者,让更多的药品能够纳入医保目录,同时有可能能够降低真实患者消费的价格。

最后,整个医院的诊疗体系,我们看今年推出一系列涉及到医院诊疗体系的文件强调了,现有民生类的检验、治疗仍然要维持低价。但是有一些高精尖的医疗可能要提升价格,提升价格不以患者增加负担为基础,提升价格的过程中纳入医保的比例更高,或者整个药品的价格,包括医疗器械的价格也要进一步下降,是以这个为空间,相当于把部分的利益让渡出来,让渡给我们的患者,让渡给医保,包括让渡给真实的医院和医生,大概是这样一个改革思路。

我们听下来,对于整个药品企业来讲,还真的不一定完全是一件坏事。虽然药品价格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药品价格下降之后会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利润水平,它的毛利、净利显然下降。但是,你也要想到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之前的药品不在医保目录里面,它通过采购的谈判纳入了医保,虽然它的利润水平下降了,但是它可以通过纳入医保之后量的大幅提升,实现以价补量。

我们原来药品体系里面相对来说对于很多海外仿制药比较友好,国外很多创新药、原研药专利期过期之后,药品价格基本都是断崖式的下降,很有可能要下降80%、90%左右,至少是70%。

但是其实国内很多海外药厂仿制药到期,原研药专利到期之后,并没有像海外原研药到期之后出现这么大幅的下降。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内的厂商也有国产替代的需求在里面。最近几轮医保谈判谈下来之后,有很多海外的药厂降价的幅度已经超过他们自己的承受能力,或者超过他们海外公司对于相关药品的利润要求。所以他们很多时候可能都已经退出谈判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很多领域国内企业反而通过低价的方式和低价的战略,当然也不是企业主动的战略,也是因为医保谈判被动的效果,最后达成的效果是反而我们看到很多领域国内药厂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抢夺了很多原来海外药品的市场份额。

虽然整个毛利受到了损失,但是销售费用降下来了。原来需要供养大量的销售人员去向医生推广这种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之后,这方面的费用能够得到大幅的下降。带量采购整体来讲对于相关上市公司和相关药品是短空长多的一件事情。短期由于整个利润水平的下降,你会看到利润会出现一定的损失。但是它纳入医保之后,它得到了采购的量之后,能够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实现份额的提升。

另外,规模效应之后,整个生产成本有可能得以下降。这一件事情,2018年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和大家聊这件事情,这不完全是负面的事情,更多还是一种长效机制,能够让整个行业得到长期健康有序的发展。很多药品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纳入医保,带量采购价格大幅下降之后,我们从上市公司相关的业绩里面也能够看到,药品价格比如说下降了70%,真正的利润并不是下降70%,可能只下降了30%,20%。后面我们会发现对于整个医保谈判、带量采购整个市场负面冲击越来越小。

今年有什么新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说三座大山的口号提出来了,房地产、教育、互联网受到这么密集的打压,大家毫无疑问又会担心医药会不会一样受到这种打压,其实医药这种打压早就有了,有什么新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现在已经开始进行医疗领域的改革,这恰恰说明整个药品领域的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理得比较顺,基本达到阶段性的目标,后面只不过让采购形式常态化进行下去。整体来讲,今年下半年整个医药板块更多还是情绪性估值的下杀。估值的下杀一方面有事件性的催化因素在里面,另一方面也是对过去两年大牛市整体的清算或者整体估值的回归。

我们目前看下来,整个医药板块的估值水平应该说处于历史上比较低的位置。比如说像生物医药ETF,整个估值水平,过去十年在大概5%分位数的水平,在历史上绝对的低位。我们的医疗ETF对应的医疗指数大概在过去十年10%的分位数上,也是在历史上基本的绝对低位。上一次达到低位还是在2018年的时候,经历了带量采购的冲击。当然那一轮的冲击时间比较长,基本持续了将近一年左右,而且那个时候有长生疫苗负面的冲击事件,所以是几个事件叠加起来的影响。

我们这一次的冲击基本上从下半年开始,到目前为止至少差不多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说白了,医药板块再往后看,肯定是越往后它的胜率越高,虽然说不好它什么时候会起来,你再往后看,整个负面情绪的冲击可能再持续一个季度,持续半年,完全有可能。但是你站在未来两到三年的角度,目前是非常好的配置整个医药板块的时间点,毕竟它整个估值水平已经到历史上的绝对低位。生物医药板块已经到历史上过去十年5%的分位数水平;医疗大概在过去十年10%的分位数水平上,都是估值水平的绝对低位。

当然,很多投资者又会担心,估值毕竟是静态的估值,我还要看未来整个盈利水平到底怎么样。我们接下来再看整个医药领域的几个细分子行业。我们这里面的产品主要涉及生物医药和医疗,这两个产品恰好是医药领域里面景气度最高的两个二级行业。

医药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医药里面涉及的细分子行业特别多。从药品的角度讲,首先药这个领域可以涉及到创新药和仿制药。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可能又会涉及到生物医药,也就是大分子药,还有小分子药,化学药,另外还有中药。从药品技术的角度来讲,基本可以分成生物药、化学药、中药三个角度。

从世界的角度,化学药在全球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比较高,但是生物医药是最近几年重要的创新和成长的分享,尤其是国内,最近几年很多靶向治疗的药大多数都是大分子药,采取生物医药的技术,另外很多抗癌的靶向特效药,包括相应的疫苗,检测、血制品,这些都会涉及一些生物医药的技术。

其实生物医药如果再细分,这里面可能又会分为生物创新药,大分子仿制药,这都是生物医药的范畴。里面还会涉及血制品,还有就是疫苗。在我们的基金里面,生物医药ETF这个指数基金里面,基本包括了大分子的创新药、防止药,这是一块,还有一块是疫苗,疫苗在目前权重的占比比较高。另外就是CXO,CXO应该算是医药里面的细分子板块,但是因为它本身大多数都是为创新药企业服务,所以我们也把它放到生物医药ETF里面来,有CXO,另外还有血制品,还有检测试剂,这些都是生物医药的范畴。

医疗ETF里面同样包含CXO,CXO同样也在我们的医疗ETF里面,因为它里面本身也是属于医药服务的环节。像我们的医疗ETF,里面主要包括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像医疗器械里面,包括一些创新器械、耗材,创新器械主要走成长或者走国产替代,国产替代是一个比较大的逻辑。

另外技术性也是比较强的,尤其是前几天,28号的时候,10部门,工信部、卫健委、发改委包括合计部、财政部等等十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的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里面也重点提到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高端医疗器械要集中攻关,这一块也是我们未来整个高端制造,制造技术升级的大背景下,本身高端医疗器械未来的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还有是一些耗材,耗材主要是走量的逻辑。

医疗服务,又包含眼科、牙科,其实这两块都是医疗服务领域最近几年整个景气度比较高,增速比较快的领域。大量都是民营企业,这里面很好理解,因为这一块无论是像眼科也好还是牙科也好,都属于医疗事故的概率不会太高。比如你看一个癌症,比如说开胸的手术,心脏的手术,这种肯定不太敢去私立医院看,更多还是要选择公立医院看。

比如你看一个牙,看一个眼睛,这种情况你很有可能会选择民营医院、私立医院去看,因为它整个服务质量相对来说更好一些。本身你自己也知道,整个手术的难度不大,不能说手术,它整个医疗服务的难度不大,相对来说比较放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眼科和牙科最近几年的成长性比较强,其实这一块主要受益于居民的消费升级。

原来大城市人口每年都要洗一次牙,未来二三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也会有洗牙的习惯。原来你牙坏了,把牙拔了,后面不管了,或者顶多补个牙,现在你可能会做种植牙,补牙也会选择更好的材料,补完以后还要做牙冠等等,这都是消费升级的范畴。原来没有那么多钱,现在整个收入水平提升之后,自然而然也会在自己的健康上投入更多,这是医疗服务里面的大领域。

另外还有CXO,客观上来讲也是医疗服务,只不过它服务的对象不是老百姓,而是医药的企业,它相当于为医药的企业提供一系列外包式的服务,包括整个药物的研发、临床的试验,后面市场的营销推广,这种能够标准化,能够外包的服务,很多药物研发的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很多公司相对比较轻资产,可能更多还是研发团队,而且是核心领域的研发团队,它可能就需要雇佣一些外包服务帮他做临床,帮他做市场推广,包括做药物的生产,这种也是行业分工之下产生的子行业,CXO是最近两年景气度非常高的细分子板块,还会涉及到一些体检,这种也受益于消费升级,医药板块整体来讲逻辑都是非常顺的。

第一,它是少数受益于老龄化的行业板块。现在老龄化说得很多,人口结构,大家担心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你的消费水平、住房、制造业、用工成本会不会有负面影响,唯一一个受益于老龄化的行业就是医药行业,对于医药和医疗的需求随着年龄提升指数级增长。比如说50岁以下,40岁以下,基本不太去医院,像我30岁,很少去医院,我印象中,好几年没有去医院,正常可能每年也就是感冒,很少发烧,印象中可能有好多年没有发烧。这种情况下,在药品和医疗服务上耗费的资金是很少的。

但是随着你整个年龄的增长,尤其是60岁以上,70岁以上,药品的支出,医疗服务的支出基本都是指数级增长。除了消费升级的医疗服务比如说眼科、牙科,这是各个年龄段都会涉及到。但是对于药品来讲,更多是年纪越大,需求是指数级增长。老龄化受益的一个板块就是医药。

第二,还有一个大逻辑就是消费升级。我们现在很多创新药,很多比较挣钱的药品都没有纳入医保,它相对能够维持一个很高的利润水平,而且这里面很多涉及到胰岛素,这个可能纳入到医保,很多涉及到抗癌的药品,这些药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的利润水平很高,药品的绝对价格比较高,很多人用不起。原来家庭收入水平没有那么高,真的说句很残酷的话,说白了,得重病了,没办法,治不了,只能保守治疗。随着整个收入水平提升,你可能就要尝试做一些更积极的疗法,更积极的治疗。

另外,你原来使用不起的一些医疗服务,比如说洗牙,大城市洗一次200块,100多,你觉得太贵了,洗不起。未来,你收入水平提升了,可能就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质量,这一方面也会受益于整个消费升级。

第三,疫苗。疫苗也是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品类,尤其是今年的疫情。2020年的疫情,客观上来讲在全民的范围内做了一次疫苗的大科普和大宣传。我身边原来很多朋友从来不打疫苗,尤其是年轻的朋友,都没有打疫苗的意识,除了女同志,或多或少都听说过HPV,不管有没有打,起码有一些了解。男同志除了被狗咬了,去打狂犬病疫苗,否则很多对疫苗都没有意识,还停留在上学的时候打疫苗,乙肝疫苗。

成年之后,感觉疫苗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平时也不怎么得病。新冠之后,给全民做了一次大科普,包括流感疫苗,冬天你再去社区做流感疫苗的预约,其实已经比较困难了,就是因为需求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包括很多肺炎疫苗,很多其他的疫苗,女性的HPV疫苗,应该说算是进行了一次全民的科普教育,它比任何疫苗的贩子,疫苗的销售人员,宣传人员去给你做营销推广都要有用,疫苗领域我们再往后看,它的市场空间非常大,而且完全受益于整个消费升级的板块。

医药板块长期的成长逻辑非常扎实,它受益于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另外还有一个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受益于消费升级。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担心支付端的问题,这是行业成长的主要逻辑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行业成长的主要逻辑。当然,有人说你都影响毛利率,怎么可能不是主要逻辑?我个人认为,其实它更多还是阶段性的冲击因素,真正行业中长期成长的大逻辑还是消费升级以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这也是医药板块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过去十年以来,整个申万一级行业收益水平排名全二的基本就是食品医疗和医药,医药又是受益于老龄化的板块,我们再往后看整个医药板块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很多投资者今年下半年主要看到了医药板块可能面临的政策性的打压,其实我们也要看到,医药板块其实也是政策重点支持的一个板块。包括我们可以看一下生物医药这一块,大家可以看一下科创板开板的时候,当时重点支持的几大产业里面,其中就有生物医药。大家可以看一下,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医药企业占整个科创板的比重至少占30%以上。

从整个产业结构的角度,我印象当中好像是去年,习主席来长三角地区视察的时候,当时重点提了几个方向,其中包括集成电路,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生物医药。大家可以看一下生物医药的重镇,比如说上海,上海很多产业园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支持力度非常大,张江、漕河泾等等几个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支持力度都是很大的。上海市已经把生物医药作为全市未来主要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

我们不但要看到政策从支付端对于整个医药板块偏负面的统计,我们也看到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偏高端的生物医药,包括现在“十四五”的医疗器械规划出台之后,对于整个医疗领域都有很好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医药板块,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板块起点就是当时医药领域的改革,从整个医药领域的批文包括一致性评价,医保谈判都是一脉相承的,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药品领域龙蛇混杂,不注重创新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大家可以看到创新药的很多龙头企业都是2012年到2016年那一段时间成立,在那一段时间,正好又是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危机之后整个国内的创投企业在互联网的投资已经获得了很丰厚的成果,他们其实也希望在这个时间段内再找一些其他的产业进行创投,进行一级市场的布局。恰逢那个时间点,医药系统体系内一系列的重磅改革,有很多创投企业在这个时间点开始介入到国内创新药的创投里面去。

大家可以看国内很多耳熟能详的创投企业,既有海外的,也有国内的,包括高瓴、礼来,很多在医药领域的布局是非常深入的。在创新医药领域里边,包括创新的医疗器械里面,已经形成了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政府支持再到人才非常良性的循环。

最近几年,创新药企业里面的研发主管、技术主干也大量回国。我自己有一个好朋友,原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医学博士,在日本企业做检测相关的研究,前面两年回国了。我问他为什么回国?他说国内现在这个领域政策、资金非常充裕,他去一个上市公司下面的子公司做检测的研发,而且正好新冠,检测公司最近几年非常赚钱。除了检测以外,创新药企业最近几年一以贯之,创投领域很活跃。创投领域很活跃有什么好处?一级市场资金很多,创投支持的资金很多,在这个情况下,能够给初创型的企业起到比较好的扶持。另外,整个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今年可能大家所有的视角都集中在政策偏负面的打压下,其实我们站在更远、更高的角度看待医药领域,尤其是生物医药的细分子领域,政府支持力度一样很大。

目前为止,每年相关医学毕业的人才其实数量比较多,应该说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从产业到政府的支持,到资本,创投基金到二级市场的推出渠道都是非常好的闭环效应。从需求的角度来讲,老龄化、消费升级这个板块未来的前景很好。

从产业的角度来讲,整合产业也做得挺好的。只不过最近几年一方面有支付端偏负面的冲击,另外还有创新药企业目前最近几年确实太内卷了。包括PD-1非常有特点的靶点,已经有这么多企业开始进行相关的药物研发,势必会造成整个利润水平的下降。很多投资者担心这一块。

其实你站在全球的角度讲,利润这么丰厚的产业,哪一个产业没有竞争?那是不可能的,有竞争恰恰证明这个领域的前景比较光明。最近几年因为大面积的内卷,反而养肥了很多CXO的公司,让他们的利润突飞猛进,而且这里面也会涉及到新冠以来海外的订单向国内的转移。

我们看医药下面的几个细分子领域,其中比如说生物医药和医疗这几个细分子板块,它里面很多细分子板块整个景气度都还是不错的。除了创新药、仿制药,最近两年相对来说因为实在太内卷了,另外由于支付端偏负面的冲击,确实整个景气度有所下降。

但是从估值水平的角度来讲,也已经基本到了历史的最低位。从买便宜的角度来讲,目前是一个比较好的布局时点。对于疫苗来说,最近两年受到新冠营收的影响比较大,我们也要看到新冠以来由于所有的审批都给新冠让路,很多疫苗厂商他们一些比较有市场前景的疫苗一直没有批下来,包括肺炎、HPV的苗没有批下来。今年以来,纷纷面临获批或者已经获批的结果。

其实这一块,疫苗的企业未来除了新冠之外,其他疫苗整个成长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我刚刚和大家提到过,新冠做了一个全民的大科普,让所有人对于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后面还是消费升级受益的板块。

CXO客观来讲估值水平非常高,所以后面主要看它的业绩能否兑现。目前来看,整个业绩成长性仍然比较好,而且目前从订单的角度来讲,还是没有出太大的问题。这个板块是高成长、高估值的板块。

检测相对来说整个未来成长空间比较大,涉及到一些医疗器械。这次“十四五”规划出台以后,我觉得是对整个预期的提振。之前大家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整个支付端偏负面的冲击,其实没有意识到,整个国家的扶持力度也是很大的。而且对于整个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来讲,也是很可能会被卡脖子的领域。

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从产业政策的层面还是从科创板、创业板重点支持的相关板块角度,生物医药和医疗这两个细分子板块都是重点支持的领域。

医疗器械再往后看有国产替代的机会,最近几年一直在做,还有高端冲击,高端器械研发型、创新型的机会。医疗服务,就像眼科、牙科,中长期都会持续受益于整个消费升级,这个逻辑比较顺,但是它整个估值水平相对比较高,今年更多是消化估值的阶段。

医药板块今年主要的任务就是消化估值,到目前为止,估值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我刚刚和大家提到过,目前整个生物医药板块的估值水平是过去十年5%的分位数,到了历史的绝对低位,医疗稍微贵一点,也是历史10%的分位数,基本都到绝对低位了。你说估值还能消化到哪儿去?后续无非看我们今年担心的一些事情,在明年是否会真正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个人认为,如果明年一季报、二季报没有太大的问题,医药板块起码估值的修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整个医药板块经营业绩都不差。

你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近几年虽然增速有所下滑,有所下滑也是正常的,你看它整个业绩增速仍然不错,仍然够得上整个成长股的选择标准,基本是这样。

如果大家对于生物医药和医疗板块感兴趣,也可以关注我们的指数基金。医药板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里面的细分子行业非常多,而且相关专业度的要求也很高,如果大家做不好选股,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也可以关注我们的指数基金,比如说我们的生物医药ETF(512290),还有医疗ETF(159828),这两个是医疗领域景气度最好的细分子行业。

今年整个调整幅度也是比较大,客观来讲,估值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后面无非是看市场什么时候能够重新把注意力从负面的因素转移到行业真正中长期的成长前景以及他们产业真正内生的增长上去。大概是这样。

1月5日因为时间关系交流到此为止。感谢大家,预祝大家2022年都能取得好的投资业绩。谢谢!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头图来源:图虫

标签: 医药板块 医疗ETF(159828) 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