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区域 >

便宜+政策放松,家电建材反弹!

2021-12-22 15:22:48 来源:资本邦

12月21日,沪深股指全天缩量回弹,上证指数表现偏强,阳光城、泰禾集团等40余只地产股涨停提振市场情绪。大市成交1万亿元,环比降超千亿。盘面上,除房地产之外,金融、家电、建材板块集体造好。电力、新能源板块午后复苏。白酒、盐湖提锂板块全天低迷。上证指数收盘报3625.13点,涨0.88%;深证成指报14688.98点,涨0.82%;创业板指报3350.43点,涨0.53%;沪深300报4913.49点,涨0.68%;科创50报1374.65点,涨0.78%;上证50报3273.03点,涨0.54%;万得全A报5873.52点,涨0.99%。

北向资金交投意愿下降,成交额缩窄至979.2亿元,创一个月新低,全天小幅净卖出9.97亿元,连续3日净卖出,累计净卖出85.29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2.23亿元,深股通净卖出22.2亿元。

数据来源:wind

昨日公布的LPR报价中,LPR报价非对称下降,1年期LPR下降0.05%;5年期以上LPR持平。今年两次降准带动银行成本下降是本次1年期LPR报价下降的直接原因,是银行让利实体经济的表现,5年期LPR不变显示房贷政策仍相对克制。

LPR的下降有利于降低实际贷款利率,进而提振融资需求。传到速度上,作为贷款定价参考利率,LPR下降能够更直接影响贷款利率,2019年9月LPR下降后,后续伴随着2019年11月MLF利率下调,贷款利率开启下行通道,2019年四季度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提升,对整个A股的影响仍需观察。

复盘前两轮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后续可能伴随家电建材板块股价全面反弹。2015年9月,央行时隔5年再次调整首付比例,并于2016年2月再次提出了首付比例的下浮空间,社融增速与主要地产数据于2016年初回正,家电建材板块全面反弹始于2016年2月;2018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房地产方面既重申“房住不炒”,但又强调“因城施策,分类指导”,2019年1月社融增速开始回升但仍为负,3月从负转正,家电建材板块股价全面反弹在2019年1月。

数据来源:wind

12月21日建材家电板块领涨。消息面上,12月20日晚,据工信部官微“工信微报”介绍,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就明年工作部署六大重点任务,其中,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着力提振工业经济,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扩大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消费。

数据来源:wind

从盈利来看,近年来,分析师对于家电建材板块的主营业务的预测值整体不断提高。地产的边际改善,叠加基建大概率发力,再加上保障房的建设可以有效对冲商品房的下行压力,家电建材总体的弹性可能会强于地产。建材家电板块目前需求可能迎来拐点,分析师不断上调营收预测值也是前期过于低估的表现。

建材板块主营业务预测值时间序列

家电板块主营业务预测值时间序列

数据来源:wind,截止指定交易日,各机构对该证券的最近预测年度的预测营业收入的算术平均值。各机构研究报告都有一个相对有效期,本指标只统计有效期在180天内的预测结果。最近预测年度,通常为研究报告中预测年份的最早年份;但会以个股的年报实际披露日为界,当年盈利公布之日,当年数据会被(原)次年数据取代。算头不算尾原则。

从投资的角度,家电建材板块反弹过程中便宜会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逻辑。估值来看,建筑材料指数目前PB估值为1.44倍,处于近五年4.28%分位数;家用电器指数估值PETTM为19.51倍,处于近五年59.14%分位数。目前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地产由原来非常严格激进的信贷政策,可能逐渐转移到正常化。感兴趣的投资者可关注建材ETF(159745)及家电ETF(159996)。

数据来源:wind

风险提示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基金资产投资于科创板和创业板股票,会面临因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提请投资者注意。

板块/基金短期涨跌幅列示仅作为文章分析观点之辅助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保证。

文中提及个股短期业绩仅供参考,不构成股票推荐,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的预测和保证。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头图来源: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