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从“北上”到“南归” 中国香港影视行业将何去何从?

2023-03-23 18:17:02 来源:游民星空

前几天我看到个很有意思的热搜,叫“滚筒洗衣机运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点开一看,好家伙,差点给我隔夜饭都吐出来。

观众仿佛化身一颗高速旋转的陀螺,直奔男女主的面门砸去。

这组即便是在古偶界,也相当炸裂的镜头,出自最近热播的新剧《星落凝成糖》。

这剧表现的平平无奇,没什么细聊的必要。

熟悉的仙侠古偶、熟悉的套皮恋爱、熟悉的流量担当……

以及我们今天的主题——熟悉的北漂香港导演。

不用看演职员表我就能猜到,《星落凝成糖》的导演肯定来自中国香港。

为啥?

大部分香港导演,至今都还保持着在香港小电视城里拍戏时,养成的“三点式固定机位”的习惯。

能用固定机位拍完的,就少用运动镜头;

能小幅度移动的,就不展开大动作;

除了极个别大场面需要移动组之外,什么摇臂啦、“炮”啦,这些拍摄大场景用的工具,在香港导演的剧组里很难见到。

用后期机械增加的伪运动镜头,制造一些“灵魂出窍”的效果,反映主角正在经受的折磨,或是表现梦境的亦真亦幻。

这样起源于香港导演、“偷工减料”的拍摄手法,被观众戏称为“滚筒洗衣机式拍摄手法”。

那么问题来了:

为啥会有大量香港导演,跑来内地发展?

为啥这些本该“水土不服”的香港导演,却成了国产仙侠古偶剧的专业户?

中国香港导演从2003年“北上”至今,探索出了什么样的道路?

耐心看完这篇文章,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要是看完觉得有所得,还请大家帮我点赞在看,把它分享出去~

中国香港电影最辉煌的黄金时代(1985-1996年),正是美国传统特效大片衰落的时代。

随着星球大战三部曲的终结,宣告用道具营造科幻视效的时代走到尽头,美国科幻大片对世界电影行业的统治力,稍稍有了一些放松。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香港电影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诞生出诸如警匪片、无厘头喜剧片等极具本土特色的类型片。

毫不夸张的说,华语电影的中心就在中国香港,全亚洲都在看港片。

*韩剧《请回答1988》的开篇,小伙伴们聚在阿泽家看港片《英雄本色》

可惜好景不长,1993年前后,美国电影经过数字技术的视觉改造,完成了产业升级。

美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浪潮,逐渐席卷全球。

《侏罗纪公园》 《泰坦尼克号》等特效大片强势登陆,对中国香港本土电影进行降维打击。

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观众,恐怕很难想象好莱坞曾经有多强大。

1997年,中国香港票房前十的电影里,有五个都是好莱坞大片,前三名更是被好莱坞包圆了。

中国香港市场尚且如此,海外市场则更加低迷。

从1996年起,港产片的海外收入就出现断崖式下跌,从此一蹶不振。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7年中国香港爆发金融危机,经济低迷之下无人投资电影。

院线本就奄奄一息了,线下发行又被层出不穷的盗版榨干。

在接下来的6年中,尽管偶有《少林足球》 《无间道》这样的神作横空出世,却依然无法挽回整个中国香港电影业的颓势。

集结四大影帝的《无间道》票房夺冠,但其实只有5505万。

2003年,中国香港电影从业人员已经从巅峰的2万多人,缩减到了不足5千人,产业人才不断流失。

中国香港电影的未来一片迷茫。

*王晶评价“香港电影没落”

2002年,内地院线市场化改革,才让中国香港电影人再度看到了希望。

内地由于房地产大潮,大量多厅影城涌现,内地电影市场开始复兴。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出台,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合拍片的新规定。

陆港合拍电影,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

此后,中国香港导演大举北上。

带着自己御用的副导演和摄影,再根据内地的资源,重新组建班底。

对比当时内地的创作者,中国香港导演拥有港片长期发展积累的经验,和来自黄金时代的自信。

不光是中国香港导演,从编剧、监制,到武指、武行,甚至飞车特技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

“时装片”绝对是中国香港导演的舒适圈。

成龙、陈木胜、邱礼涛、麦兆辉与庄文强、叶伟信和林超贤,拍摄了大量合拍时装警匪片。

熟悉的飞车爆炸,熟悉的九龙城寨,熟悉的金店劫匪……延续了传统港片的“港味”,可除了老港片观众外,很难吸引新观众走进影院。

为了适应内地的“水土”,香港导演们凭借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为内地影院输送了大量优秀作品。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武戏文写,开辟了武侠电影的新境界。

武侠片不再以精彩的打斗吸引观众,影片兼具写实和写意,叙事中又有抒情;

不过北上20年,王家卫也就拍了这一部……这会儿还吊着胡歌遛呢。

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则是一部革命文化历史题材影片。

讴歌萧红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解放,记录她的文学成就,展现她的感情纠葛,向观众呈现一个进步女作家短暂但精彩的一生。

陈可辛的《亲爱的》,走的是现实主义途径,贴合打拐热点。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把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革命英雄故事,拍摄得更加具有观赏性。

如果说徐克是“红色基因”+好莱坞套路的开创者,那么林超贤就是将它发扬光大的后继者。

《红海行动》给习惯了院线电影温吞无害的观众们,带来了一些震撼。

残肢断臂,血肉模糊,极其惨烈。

这些电影,在保证质量和文化价值的同时,都具备极高的观赏性。

可随着内地第五代导演风格成熟、第六代导演逐渐崛起,不少如徐峥、贾玲之类“演而优则导”的非科班导演不断涌现。

香港导演,却逐渐被边缘化了。

大家都又快又好,我还比你有创意还接地气,凭什么不选我选你?

再者,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香港导演最擅长的时装片尺度受限,以讽刺为核心的喜剧片又不能过于讽刺,而风月片更是不可能登陆院线。

不会讲“内地故事”、不熟悉“内地话题”的中国香港导演,终究还是有些水土不服。

如今林岭东、陈木胜已经辞世,彭浩翔查无此人,刘镇伟归隐山林……只剩邱礼涛还在市场和表达之间挣扎,林超贤深陷爆炸无法自拔。

而麦浚龙、程伟豪,这些年轻导演却和前辈们背道而驰,干脆回归“纯港片”,专心拍着本地属性强烈的电影。

*此生还能不能看到《风林火山》上映啊……

最终北上的大导演们,留下一些作品后,又集体南下“归巢”。

因为流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了中国香港导演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TVB创办的流媒体MyTV SUPER,找王晶拍《一舞倾城》,对外宣称是Netflix大热台剧《华灯初上》的港版,据说今年6月就上线了。

李嘉诚二儿子李泽楷的公司电讯盈科,出资创立MakerVille,走国际化路线,覆盖亚洲和中东十几个国家。

但是这家公司的风水好像不太行。

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7月在中国香港体育馆,举行了中国香港男团Mirror的演唱会。

重达600公斤的大屏幕突然坠落,造成两位舞蹈演员受伤入院。

而那场演唱会的主办方之一,正是MakerVille……

MakerVille投资了杜琪峰的银河映像,杜琪峰已官宣要合作系列电影。

郑保瑞去年回港拍了独立电影《智齿》,堪称港片再次“回暖”,在金像奖收获颇丰,他也被MakerVille看中。

由杜琪峰和游乃海担任制片,郑保瑞执导,和MakerVille合作拍摄了电影《命案》。

如果说前面几位导演,还在给别人打工,那陈可辛就彻底挣脱束缚,自己当老板了。

陈可辛入股的欢喜传媒,光2022年上半年,就亏损了将近一亿港元。

再不另谋出路,迟早被困死。

为了盈利和更自由的创作环境,陈可辛成立了一个泛亚洲制片公司Changin’ Picture。

涉及韩国、泰国、日本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五个地区的剧集项目。

导演方面,则签下了《灵媒》的导演班庄,和《天才枪手》的导演纳塔吾,突出一个新锐。

作品方面,陈可辛除了给20年前的恐怖片《见鬼》创作续作,还会和章子怡合作一拖再拖的《酱园弄杀夫案》,与甄子丹合作《败北之人,隐藏大师》。

制作聚焦亚洲内容的项目,供应给受众更广泛的流媒体平台。

除了中国香港本土流媒体外,Netflix、Disney+等国外流媒体,似乎还没有重视中国香港电影。

如果接受这些大公司的投资,等待着香港导演们的,将会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

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剧。

那部制作成本只有2140万美元网飞韩剧,却带来了9亿美元的营收。

但韩国影视剧在欧美能行得通,是因为它们的影视工业就像部队锅,本来就是跟在美国电影工业屁股后头走,可以完美融入语境。

而内容方面,也越来越向美式审美靠拢。

你把《鱿鱼游戏》里那些人都换成高鼻深目金发碧眼的美式面孔,那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这样的创作环境,和大部分香港导演的初衷相悖,他们想掌握话语权,只做版权生意。

而不是给平台做定制剧,当打工仔。

难,太难了。

最后,还有一批不容忽略的香港导演。

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是占据了国产影视剧的半壁江山。

他们的目标不是高大上的院线,而是小成本国产网剧(网大)。

*碰瓷《唐伯虎点秋香》的《唐伯虎点秋香2019》

受到香港电影的成长环境影响,香港影人本就是这个行业最“急功近利”的群体,会选择网剧捞钱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以最短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钱,香港导演练就了一身的绝技。

打个比方,每集时长45分钟,一共30集的电视剧,没啥经验的科班新人要更久。

而久经考验的“穷出身”香港导演们,可以在20天内完成任务。

而酬劳还不到前者的四分之一。

*庄文强导演回答“何为港味”

很多相对不那么出名的导演,在大导演们不屑于涉及的(或是不擅长的)领域大显身手,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很多大制作网剧,尤其是仙侠剧,都偏爱这样的香港导演。

一手打造了“宫”系列的李慧珠,就是出身香港亚洲电视(ATV)的著名导演。

售价4亿、马伯庸原著改编的《三国机密》,其中一位导演游达志正是来自香港。

香港导演朱锐斌,创作出了《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各种大IP热剧。

2018年王俊凯的正名之作《天坑鹰猎》和2021年的古装剧王《山河令》,让观众认识了香港导演成志超。

可随着国产剧逐渐结束野蛮生长,内地新锐导演逐渐成长,严重挤压着香港导演的生存空间。

《传闻中的陈芊芊》的导演查传谊,一手打造了年度话题作,但他本人并没有延续这个传奇;

*连续三部,评分不及格

耽改剧《S.C.I.谜案集》的香港导演施磊,在与唐人影视合作《玲珑》时,陷入总导演署名风波。

甚至被指责拍摄不专业、业务能力不足、对剧的理解不够。

剧集播出时,场外施磊和徐奕明的撕番大戏,远比剧集本身更加精彩。

去年真正爆火的古偶、玄幻剧,都看不到香港导演的名字。

《苍兰诀》的导演伊峥,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卿卿日常》的导演赵启辰,出生在辽宁沈阳。

而需要香港导演的剧集,大多是像《重紫》 《星落凝成糖》这种,对审美要求不高的粉丝特供甜剧。

我愿称之为“产品”,而非“作品”。

既然是产品,那需要的就是经验丰富、性价比最高的“工人”,而不是艺术家。

这对于一个有审美要求的导演而言,无疑是一种中伤和侮辱。

看得出来《星落凝成糖》的朱锐斌导演很不服。

于是他开始执着于用包括但不限于怼脸、鼻孔放大术、45度角俯拍或仰拍、大灯、滚筒洗衣机式运镜、送葬式滤镜以及谜之转场。

*《与君初相识》已经十分克制了

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光放大了演员的缺陷,还破坏古偶爱好者的追剧体验。

给一身才华无法施展打导演们指条明路:

与其困死在古偶赛道,不如去警匪片那边卷一卷。

就比如今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狂飙》。

很多观众都觉得高启强引领的黑道线,和安欣的警察线割裂感很强,黑道线的可看性更高。

多亏了本剧的执行导演陈伟雄。

剧中有九成的黑道戏,都是由他负责拍摄的。

陈伟雄1990年加入嘉禾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工作超过二十年,经手过的电影少说也有三位数。

其中就包括了《黑社会》和《无间道》。

难怪我们能在《狂飙》里,看见《无间道》的影子:

2006年的高启强的“空气钢琴”,隔空算计到了所有人。

像不像《无间道》里,既阴狠又算无遗策的倪永孝?

安欣和高启强在电梯间制服过山峰,也颇有《无间道》大结局,陈永仁和刘建明在电梯对峙的味道。

随着平台对导演、播放量和口碑的要求越来越高,“行活儿”的生存空间变小。

香港导演,不再是某一个类型项目的唯一选择,甚至不是最优选择。

港片已死?不见得!

前几天英皇放出了2023年的年度片单,其中任何一部拿出来都是重量级。

正如中国香港影视剧尽管衰落,也依然是国产影视剧中分量极重的一部分。

中国香港导演们曾经靠自己淌出一条路来,这个划分原来越模糊的群体,将永远是行业中的生力军,以不同的方式发光发热。

北上的二十年过去了,新的二十年正在到来。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咱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标签: